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不单单是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总要求下,探讨循环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取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宝林 《当代经济》2008,(8):139-141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视角,形成了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先富一后富一共富的价值选择和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理论与共同富裕思想一脉相承。存在发展理念、价值主体、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共同富裕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的执政目标,是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实践的进一步升华和创新。反腐倡廉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性工程。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廉政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腐败是破坏社会和谐的最大政治风险源。反腐倡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一致,在实际效果上互补,在共同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是确保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应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下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良法之治是现代法治的实质要件和价值基础。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要求和重要标志。文章通过界定良法的含义和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进而阐述立法以人为本是良法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良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本质上是统一的,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7.
张章 《经济师》2007,(7):43-44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关键是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合作社在其目标取向、经济价值、组织功能、道德价值等方面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说明了农民合作社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文章指出,为加快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给以强有力的扶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在主题、出发点及其研究对象和最终价值目标等方面所实现的"人学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它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关注"现实的人"本身,坚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同时必须重视和正确看待人的实践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决定作用,以科学实践观为指导,构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价值目标为导向,始终关注人的发展,构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根据西部实际,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分析并总结了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指出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是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阐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时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除了蕴涵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更深层次上还体现着一种稳定有序的文化判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依据,根据循环经济特点构建一套针对循环经济企业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对我国循环经济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一种思路、提供一些借鉴,同时希望能为其它循环经济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琳 《经济研究导刊》2009,(22):166-167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它有利于保证党执政基础的稳定和扩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出发点、最终目的和重要保障,是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决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工作方法,确保群众路线的执行和落实。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文章分别从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对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借鉴作用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理论家眼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讨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似乎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命题。这种静态的、短视的学术态度模糊了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意义。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和分配形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经济"特征,这种体现与和谐社会利益兼容的"共同富裕"经济趋势和价值目标,从而认为必须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先华 《经济师》2008,(10):78-79
实现司法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司法公正的科学含义、评判标准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体现,深刻剖析阻碍实现司法公正的主要因素。积极探索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路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5,(11)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快速推进,社会公众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平等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社会平等观认为平等是具有阶级性、具体性和相对性的;进而指出了社会平等是真正平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社会平等观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指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宪政国家建设的助动性和积极性,集中体现为有助于宪政国家所必需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形成。物权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它的独特作用与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有着耦合和互通之处,从而使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统率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共同的法律和秩序意识,使政治的、宗教的、思想的个性和差异从属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秩序观。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思想价值基础的巩固与否。  相似文献   

19.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条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本质属性.公平正义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公平正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如何以公平正义为尺度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有效的经济模式.本文叙述了扎实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从而促进民生自然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