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最主要的两个渠道,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因此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受制度设置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本文基于对利率渠道传导效果的定量分析,研究利率渠道传导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旨在刻画阻碍程度,并针对研究结果给出进一步放松利率管制,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障碍的重点存在于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因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将是基层央行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历史使命。那么,基层央行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等方面,究竟能起到哪些具体作用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是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表现形式之一。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借款人的授信能力,从而影响银行对借款人的授信,并作用于借款人的投资活动,从而达到放大货币政策影响力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中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效应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反映了近来对不同经济体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将为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渠道效应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金俐 《上海金融》2003,(6):14-1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的渠道,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较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然而,在理论层面上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的同时,经验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却使实征检验的结果很不一致,分析这些难题有助于我们认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复杂性,避免下轻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新疆金融》2013,(5):58-69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是各国货币当局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也始终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国内研究大多借用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假设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还不健全,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表现出和成熟市场经济不一样的特征。本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协整检验方法对不同传导渠道各个传导环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信贷渠道最为顺畅,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存在一定阻梗,汇率渠道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6.
从信贷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通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作用效果。银行信贷传导渠道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代贷传导途径不畅导致中国近年货币政策作用低效,因此,需要改善信用传导渠道阻滞的经济环境,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7.
朱磊  章杉杉 《上海金融》2012,(12):65-70,76,122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银行、企业作为信贷渠道中最主要的微观主体,构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重要的微观基础。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在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具有不同投资效率的企业的债务融资变化,具有不同产权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易程度,以及政府干预对银行债务融资-投资效率敏感度的影响,进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信贷渠道传导效率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机制和渠道也不同,其中金融机构是基本的决定因素。货币政策传导能否高效,关键要看金融机构的布局是否合理完善。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兴安盟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机理和障碍,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增强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率有着重要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9.
袁明琴 《云南金融》2011,(9X):139-139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传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但随着股票市场的深化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本文首先阐述了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然后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最后指出了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