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小夏询问:我高中毕业后,来到这家铁艺加工厂上班,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中规定我有6个月的试用期,1年的学徒期,到现在上班还不满1年。前些日子,我与厂方提出来准备解除劳动合同,厂方告知我,解除劳动合同可以,但需要交纳3000元的"成材费"。我问他们,什么是"成材费"?厂方说,"成材费"就是培训费,因为你学徒,厂方是付出了代价的,不能说走就走,这在《劳动合同法》中是有规定的。请问:我在学徒期间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按照厂方的要求交纳"成材费"吗?答复:现在,劳动用工是完全建立在双方平等和自愿基础上的,劳动者有选择用人单位的权利,用人单位也有选择劳动者的权利。从小夏的询问中看,他已经过了试用期,按与厂方签订的合同,正处于学徒期,但  相似文献   

2.
于师傅咨询:去年2月份,我入职这家食品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工作一年多后,觉得该工作不适合自己,按照有关规定,以书面形式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得到了公司的同意。但就在前几天我去办理离职手续时,要求公司支付我一直未休年休假的报酬,但被公司拒绝。其理由是:我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未到期,我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给公司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了损失,所以不能获得未休假报酬。当我再次带着《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前去要求公司按照规定向我支付未休假报酬时,在谁先提出解约  相似文献   

3.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追究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主要适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规定可以参照适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的,从其规定。  相似文献   

4.
声音     
。近来.少数用人单位通过调整和变更现有劳动关系来规避《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其行为可概括为三类,即‘劝辞职工’、‘逆向派遣’、‘裁员’。(所谓‘劝辞职工’.即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与部分职工特别是工龄较长的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或重新订立新的劳动合同:所谓‘逆向派遣’.即与本单位部分或大部分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后.让这些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再与本单位指定的某一劳务派遣机构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5.
周师傅咨询:我前年2月份来到这家管件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3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工作1年后,也就是从去年3月份起,我时常感到腰部酸痛,经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便多次向公司请病假进行治疗,现在病情已经痊愈。但今年元旦刚过,我便收到公司的书面通知,与我解除劳动合同,其理由是:多次以不同理由请病假,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定义渊源 经济补偿金是指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7.
【假设案例】蒋某在某公司工作10年,劳动合同5年一签,到第11年即2008年1月,双方续签劳动合同时,蒋某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不同意。公司却要求只能签1年期劳动合同,否则将不与蒋某续签劳动合同。蒋某为了保住工作,只好与公司又签订了1年期劳动合同。第3份劳动合同期满后,公司未与蒋某续签劳动合同,并提前1个月书面通知蒋某解除  相似文献   

8.
根据《劳动法》规定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时常发生 ,因此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一、关于试用期试用期条款属于法定可备条款 ,它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协商约定的以便双方做出符合自身特点与利益的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考察期限。在试用期间 ,双方都可以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终止劳动关系 ,这样可使双方免去劳动合同正式生效后解除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9.
瞿毛师傅咨询:我来到这家食品公司工作已经快5年了,公司一直没有与我签订劳动合同,更没有为我交纳社会保险.这几年我所得到的福利待遇只是每个月末公司所生产的一些食品.日前,我向公司提出,要求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公司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我交纳社会保险.没过几天,公司经理找我谈话,很严肃地告诉我:“你要是想签劳动合同和交社会保险,那你就走人算了.要是还想在这儿干下去,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不要再提了.”面对公司经理的要挟,我非常尴尬,不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0.
正小朱同志咨询:我高中毕业后,来到这家木材加工厂上班,并签订了劳动合同。木材加工厂的工作岗位多是重体力劳动,由于我刚出校门又身单力薄,虽然几经调整工作岗位,但还是感到身体难以承受。3个月后,企业以我不能胜任工作为由,与我解除劳动合同。企业通知与我解除劳动合同后,随即按实际工作日给我结清了工资。当我去向企业请求经济补偿时,企  相似文献   

11.
依据《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不须用人单位批准,30日期满后,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办理有关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法制办于2008年5月8日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规定,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14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14种情形是:  相似文献   

13.
许小姐咨询:我去年结婚。今年初,经过层层筛选,我应聘到现在就职的金属公司的财务部工作,并与公司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当时,为了能够得到这份工作,我在入职登记表上的“婚姻状况”一栏填写了“未婚”。在面试时,人事部经理也曾提出,入职两年内不得结婚,我只好同意了。今年6月份,公司领导得知了我已结婚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向公司承认了已婚的事实。日前,公司向我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理由是我隐瞒了结婚的事实,违反了相关约定,并且已经怀孕,会对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律师问答     
读者提问:劳动合同中的经济补偿金的金额如何计算?《劳动合同法》对于高收入人群的经济补偿是否有特殊规定? 律师回答: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在一定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支付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6个月,按半个月计算。这里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相似文献   

15.
王斌 《化工管理》2008,(4):35-38
“根据员工年度考核结果,对于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员工,公司可考虑调整岗位;对于年度考核等级连续两年为“不合格”的员工,公司有权选择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6.
《航天工业管理》2007,(1):46-46
劳动保障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用人单位新招用职工或与职工续订劳动合同的,应自招用或续订劳动合同之日起30日内进行劳动用工备案。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7日内进行劳动用工备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苏先生咨询:我于两年前入职某公司工作,与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去年11月份,我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并于年底离开了公司。我已经于今年2月份到新的工作单位就职,前些日子,我到公司办理档案转移手续,公司却以合同期未满为由,拒绝为我办理档案转移手续。请问:公司可以此为由扣留我的档案吗?律师答复: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人事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职工维权] 潘女士来信:3年前,我与一家快餐连锁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公司为我办理了包括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到期后,由于公司与我存在某些矛盾和纠葛,公司拒绝与我续约,致使我因此失业5个月.公司为了对我实施报复,虽经我多次催办,仍故意拖延3个月没有将我的档案转移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并办理失业登记.最终导致我只领取了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其中3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没有能够得到补偿. 请问:对我造成失业保险金的损失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律师答复: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为员工出具失业证明是公司的法定义务,由于公司没有按照规定将潘女士的档案转移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并办理失业登记,对潘女士造成的损失,公司必须要承担赔偿责任.另外,公司明知拒不为潘女士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将直接导致潘女士的失业保险金损失,却出于报复,且在潘女士的多次要求下仍然我行我素,放任损失的发生,主观恶意十分明显,故已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19.
买断工龄--又称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或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其主要饮食是指企业一次性地付给职工一笔价值补偿,职工与企业解除关系,在达到法定休年龄时,再享受养老待遇。从当前实施的情况看,它不失为大型国有企业减负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做法,但在实施中,笔者认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得周密一些,以使这一政策能比较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0.
林嘉 《施工企业管理》2007,(12):112-114
新意一:明确了立法宗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一个纲领性问题,最终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之说并不意味着只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不保护或者排斥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只是强调在双方合法利益保护的基础上,对劳动者给予倾斜保护,不会导致劳动合同双方主体的权利失衡。另外,劳动合同法第1条规定了"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这也强调了对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