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纺织》2008,(5):120-123
简介 碳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碳材料。它是一种强度比钢的大、密度比铝的小、比不锈钢还耐腐蚀、比耐热钢还耐高温、又能像铜那样导电,具有许多宝贵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抗蠕变、导热等特性,是航天航空、建筑、体育、复合材料等不可缺少的高性能高技术纤维。目前,碳纤维主要是制成碳纤维增强塑料这种复合材料来应用。用碳纤维与塑料制成的复合材料所做的飞机不但轻巧,而且消耗动力少,推力大,噪音小;用碳纤维制电子计算机的磁盘,能提高计算机的储存量和运算速度;用碳纤维增强塑料来制造卫星和火箭等宇宙飞行器,机械强度高,质量小,可节约大量的燃料。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的表面缺陷是导致其实际强度远低于理论强度的主要因素.碳纳米管作为一种高长径比的增强材料,可以用来对碳纤维进行表面修饰,较好地改善碳纤维表面结构,提高碳纤维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一、碳纤维的性能及分类 1.概述 随着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先进的复合材料由于性能优良,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工程材料。有关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一直是高科技材料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碳纤维在此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原因:它是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合成树脂为基体材料,通过各种成型工艺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结构材料;它是一种强度比钢大、密度比铝合金还低,且还有许多宝贵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在现代航天航空、尖端技术发展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新型材料。因此,许多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制开发,完善和提高,使其质量不断提高,产品与日俱增,价格日趋下降,应用领域日益拓宽。我国碳  相似文献   

4.
C/C-SiC材料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热结构材料。其将碳纤维作为增强体,基体材料包括碳和碳化硅,不仅综合了碳纤增强体的力学性能,还包含了陶瓷基体的化学性能,具有强度高、比模量高、机械性能高等应用优势。文章主要就C/C-SiC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沥青基碳纤维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高模、耐高温特种纤维。本文介绍了沥青基碳纤维的开发过程及其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并就我国碳纤维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仅以本文浅介碳纤维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展望,同时介绍东丽公司碳纤维业务的发展状况。 当前,世界上生产两种碳纤维。一种是用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生产的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而另一种是用煤、石油精炼产生的沥青和合成沥青制得沥青基碳纤维。PAN-基碳纤维强度优于沥青基碳纤维,并在世界碳纤维总产量中占压倒多数。因此今天我愿意集中讨论PAN-基碳纤维。1971年,东丽成为世界首家成功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碳纤维的公司,产品称为“Torayca”,是东丽碳纤维的缩写。目前,东丽在世界范围内PAN-基碳纤维的生产及市场领域占领先地位。 1、碳纤维制造工艺 在PAN-基碳纤维生产时,称为母体原丝的聚丙烯纤维,先要由丙烯腈聚合和纺制成丝。然后将这些原丝放入氧化箱中,在200~300℃进行氧化。进而在碳化炉中于1000~2000℃的温度下被碳化成碳纤维。除了常规碳纤维(一般较细),PAN-基碳纤维还包括粗碳纤维,称作“大丝  相似文献   

7.
针对作为建筑主要承重受力构件的大型预制空心楼板进行加固分析,通过对在板底粘贴碳纤维布加固、在板底粘贴钢板加固、在板空腔中加肋加固3种大型预制空心楼板加固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碳纤维布及配套树脂的主要性能指标,结合碳纤维布加固大型预制空心楼板设计与施工的实例,说明采用碳纤维布加固大型预制空心楼板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相似文献   

8.
李宁  廉荣申 《化工管理》2013,(10):212-213
碳纤维是由不完全石墨结晶沿纤维轴向排列的一种多晶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碳纤维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抗化学腐蚀、低电阻、高热导、低热膨胀、耐化学辐射等特性。碳纤维行业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比、高模量比的性能,在复合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当前碳纤维镀铜的工艺主要有化学镀、电镀及焦磷酸盐电镀等,这些工艺程序较复杂且污染较严重,质量较低。而硫酸铜酸性镀铜液相对成本低廉,工艺稳定,且镀层质量较好。本文主要探讨其在碳纤维电镀铜的预处理,来改善碳纤维镀铜工艺。  相似文献   

10.
秩和比法是系统工程中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决策技术。本文通过实例阐明了秩和比法在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并对秩和比法的编秩方法进行了改进,同时引进权重系数,从而使秩和比法的评价结论更为科学和合理。认为秩利比法具有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准确简便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评价方法,在经济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2021年是国产碳纤维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行业迎来了史上首次全行业盈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与实践,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国外“封锁”,穿过一路“荆棘”,历经各种艰辛,战胜各种挫折,凭借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信念,国产碳纤维行业、企业,终于在2021年实现了阶段性的“胜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感慨的表示:“中国碳纤维终于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新型建材碳纤维及其在加固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碳纤维是一种用于加固混凝土的新型建材,应用价值较高,介绍了碳纤维的性能特点、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以使更多的工程人员更好地了解它、应用它。  相似文献   

13.
自从1879年爱迪生用竹丝(纤维素原料)制得灯丝而使碳纤维诞生之后,由于它的一系列独特的力学、电学、热学等性能对军事工业苛刻要求的适应性是已有的任何一种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引起了科学家、企业家及各级领导层的无比青睐,在大投入的支持下,碳纤维工业飞速发展:纤维性能在幅度提高,品种、数量均突飞猛长。近年来,虽然冷战时代已结束,但是由于军事工业的推动,性能优良并全面的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民用工业上正找到了大量的应用领域,高科技、高产值及高附加产值的碳纤维工业已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一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 一、分类 按原料来分类碳纤维可分为粘胶基(RAYON-)、聚丙烯腈基(PAN-)及沥青基碳纤维三种。按制造条件来分,可分为碳纤维、石墨纤维及活性碳纤维等。按力学  相似文献   

14.
弱凝胶是通过低浓度的聚合物以及交联剂形成的分子间和分子内交联体系.弱凝胶体系成胶时间主要受聚合物与交联剂浓度比,聚合物浓度等因素影响外还受配置水碳酸钠含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室研究探究碳酸钠浓度对延长有机铬体系交联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浓硝酸氧化法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进行改性研究,采用SEM、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氧化改性对碳纤维表面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浓HNO3氧化会降低碳纤维的力学强度;随氧化温度升高,碳纤维比表面积明显增大,表面总酸度增大。氧化处理优化了碳纤维表面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产生多种有害废气,其中含有剧毒物质氰化氢,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文章综述了PAN基碳纤维生产过程中氰化氢废气的主要脱除方法:吸收法、吸附法和燃烧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燃烧法是目前工业生产中比较合适的一种方法,其工艺简单,设备成熟,热回收利用率高,废气处理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粘贴碳纤维布进行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在现今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它是采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各种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以提高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弯、抗剪、抗震等能力,达到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碳纤维布在加固混凝土结构方面的技术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牛方 《中国纺织》2022,(Z1):66-69
<正>过去的2021年是国产碳纤维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行业迎来了史上首次全行业盈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与实践,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国外"封锁",穿过一路"荆棘",历经各种艰辛,战胜各种挫折,凭借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信念,国产碳纤维行业、企业,终于在2021年实现了阶段性的"胜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感慨的表示:"中国碳纤维终于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一、实行比质比价采购的必要性比质比价采购是指在采购同一产品时 ,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同等质量比价格 ,同等价格比运距 ,同等运距比售后服务 ,在进行多项比较后 ,再择优采购产品的一种采购方式。它是买方市场为前提的一种采购方式 ,同传统的采购方式有很大的区别。长期以来 ,在物资采购管理中形成了供应物资质量越高越好 ,数量越多越好 ,时间越早越好 ,价格固定不变〔国家计划价〕 ,售后服务不考虑的传统思路。只有在买方市场形成物资相对过剩 ,有了选择的余地后 ,才能实行比质比价采购。因为卖方市场中 ,物资均不能满足需求 ,实行的是…  相似文献   

20.
一、碳纤维材料的基本特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补强加固所采用的基本材料是高强度或高弹性模量的连续碳纤维,单向排列成束,用环氧树脂浸渍固化的碳纤维板或未经树脂浸渍固化的碳纤维布,统称碳纤维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