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2 年,国家民委出台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直到今天,民族村寨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民族村寨的旅游和开发也渐渐兴旺起来.然而,每个地方的发展各成一派,缺乏区域性系统性的保护,很多所谓的开发仅仅以盈利为目的,使民族村寨的活力被人为割断.如今,问题迫在眉睫,民族村寨究竟应该如何保护与活化?这是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桂华 《旅游学刊》2003,18(4):76-79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将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构建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从系统中的游客、村民和村寨三个方面来审视,发现生态旅游接待村具有不同的多维价值:予游客具有“真品”旅游价值;予村民具有脱贫的经济价值;予村寨具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和生态价值。三个价值的同时实现是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霞给藏族家庭接待村的实际案例也证实了这一认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多元主体合作、与当地民族文化互嵌、旅游“六要素”深度融合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旅游学刊》2006,21(5):53-56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因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发展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浓厚、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开发价值高特色村寨。诸多村寨进行了旅游开发,以旅游促进村寨。文章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这些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腾 《西部旅游》2023,(2):25-27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有村寨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构建了旅游景观带动型、城郊休闲带动型、文化遗产吸引型、特色产业融合型四类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服务质量不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文章将文旅融合的路径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效衔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入手,提出少数民族村寨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钟洁 《旅游学刊》2012,27(8):95-103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本土化民族村寨游客游憩体验质量的测量量表,并对其加以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游客的游憩体验质量存在“享受自然风光、新朋友的结交、心理压力缓解、民族风情氛围、民族知识学习、身体锻炼放松”6个共同因子;并根据其定量评价结果,提供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结构合理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谱系.  相似文献   

8.
随大众旅游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少数民族大省的云南拥有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分析了云南沧源翁丁佤寨旅游发展现状,找出其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翁丁佤寨生态旅游原真性保护的措施,对翁丁佤寨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周坤 《旅游研究》2020,12(3):30-40
旅游业加速了民族村寨社会分化,极端分化可能造成社会关系紧张和矛盾冲突激化。积极的社会整合成为消除分化负面影响、促进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文章引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民族旅游村寨中的互动仪式情境及社会整合的具体措施。研究认为,旅游开发后民族村寨衍生出旅游互动仪式、生活互动仪式和生产互动仪式三种互动情境类型,三种情境基于情感交流与角色互换展开,满足身体在场、共同焦点、群体身份等互动仪式要素。通过互动仪式促进民族村寨社会整合应注意维护和提升村民集体意识,在主客互动、生活仪式、生产协作等方面强化仪式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是相生相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还可以保持旅游的独特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方方面面,本文以海南黎锦为例,探析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在传承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永志 《旅游学刊》2006,21(3):10-10
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相继以开发民族文化村寨、民族农家乐、民族风情园,以及与国际有关组织联合进行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示范和建设生态博物馆等形式,逐步开展起民族村寨旅游活动,走出了一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旅游发展道路,从而勇立潮头,成为新时期我国开展乡村旅游及其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域单元群.  相似文献   

12.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是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笔者认为,旅游并非造成当地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东道主有融入全球化的自我决定权,而审慎地选择开发方式,以保护地方感应成为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其间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边远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但当旅游市场形成后,应规制政府与民争利,并及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让位于社区主导。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将地方性知识融入现代景区管理制度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陈刚 《旅游学刊》2017,(2):11-12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许多省市县政府已把发展旅游作为很多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发展旅游在保护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面临着自然衰退、空心化、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棘手问题.此外,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如何使当地村民真正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主体,从而保证人人公平享有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人员和从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将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贵州乡村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提出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并选择了安顺布依族石头寨、黔东南郎德、青曼、西江苗寨等多个民族村寨为旅游扶贫试点开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到了2005年底,全省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点的民族村寨有2660个,接  相似文献   

16.
笔者针对民族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提出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来改变这种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民族旅游业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兴起,民族古镇、民族村寨、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饮食等纷纷登上旅游的舞台,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元交互视角,文章从人(居民行为逻辑)、事(旅游本质)、境(社会网络环境)视角系统探究我国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内涵与产生机理,构建“关系嵌入-感知价值-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概念模型,并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378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关系嵌入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2)感知价值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3)关系嵌入与感知价值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为研究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为的影响机理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同时为培育居民的旅游支持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郭颖 《旅游学刊》2001,16(3):68-71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但同时也可能给少数民族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开发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民族旅游发展有着巨大潜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亟待探索最佳的途径.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而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极力推崇和大力发展.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与趋势,其次探讨了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的基础与意义,然后提出了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应采取集群式发展的模式,最后,以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为例,就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摩梭母系家庭是一种有别于当今世界上普遍盛行的男性中心主义的父系或父权制家庭的文化模式。本文以云南泸沽湖地区发展旅游多年的落水下村和尚未开发旅游的开基村为案例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旅游发展对摩梭女性的家庭权力影响。研究发现:摩梭母系家庭权力由老年女性向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女性转移;摩梭女性的家庭权力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旅游发展后摩梭女性家庭权力的变迁是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父权制社会普遍适用的社会交换理论则不能为本案例提供基本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