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4,(47):1-17
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将延续2003年以来形成的良好态势,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行业总体景气水平将稳步提升,其中,化学、电力等行业将继钢铁、汽车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将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加快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若干新的高增长行业正加快形成,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变化是初步的,还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新的高增长行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①”分析与预测系统显示,2002年主要行业增长景气出现不同程度回升,行业间差距不断加大,汽车、食品、煤炭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增速明显加快。2003年,行业增长将基本保持上年局面,汽车、机械等行业的增长带动力量将逐步强化,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  相似文献   

4.
2002年以来,我国产业增长格局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以汽车、机械、钢铁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一批行业的增长速度稳步提高,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以消费结构升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景气循环。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信息》2006,(12):18-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水平。年均增长率超过9%。近几年,我国又进入了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为特点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2003年GDP增长9.3%。2004年至今年上半年。GDP均保持在9.5%的增长水平。但要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更多地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实现的,仍然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特点。目前,我国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到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额的73%。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这一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3年,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循环的上升期,钢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煤炭和建材等行业生产和效益状况均保持较高水平,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石油天然气、电子、电力、金属制品和化学等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长贡献能力日益增强。其他多数行业则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8.
根据可借鉴的国际经验,一个发展中的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后,有一个长达30至4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在经历了23年的高速增长后,再有一个一二十年的较高增长时期是有潜力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总是与一些高增长行业直接相关。例如,有些行业增长速度达到10%乃至30%以上,国民经济总体的平均增长速度才达到较高水平,如7%以上或更高。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一批高增长行业。  相似文献   

9.
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运用增长核算法(growth accounting)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5—2002年3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趋势。研究发现:(1)1996~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平均为11.5%,而 TFP 的行业加权年均增长率为6.8%,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显示大中型工业的增长可以持续;(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资本深化分不开,工业产出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资本增长放缓及从业人数的绝对减少;(3)从行业分布来看,开放程度高、竞争程度高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而高垄断、开放程度低的行业生产率增长慢,甚至出现下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较快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受近两年投资规模较大的影响,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和不良后果正在显现,同时投资继续大幅扩张的压力仍然存在,需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年增长率高达10%。伴随持续的高增长,整个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就是,城镇竞争性行业普通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研究,给出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土地经济学解释.理论模型表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产生的推动力、土地经济供给增加产生的推动力及传统的“增长阻力”这三种力量之综合.在非均衡增长中,这三种力量均存在.但在稳态均衡增长中,只有“增长阻力”存在.经验估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源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推动力,它是土地经济供给动力的80多倍,大规模的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支持了中国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动力的存在,完整地诠释了“尾效或阻力”理论与中国现实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信息》2006,(16):62-63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让世人刮目相看。GDP总量也跃居世界第四。按理说,国富则民强。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本该带来就业增长和工资增长。但事实恰恰与此相背离。 “国富”是靠经济增长拉动的。而没有高就业,没有工资增长,“民强”又从何谈起呢?我们不禁要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中期以前,德清县工业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总量上的扩展,工业经济的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中纺织、建材两行业占70%以上,特别是长线的丝绸行业在低水平基础上一再扩张,全县大小丝厂最多时达到117家,丝绸行业占全县经济总量一度达到41.5%,而电子、机械、生化等产业成长缓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式经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产品成本中原材料占75%。  相似文献   

16.
师政清 《发展》2010,(1):89-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沿袭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经济增长的道路,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师亚红 《特区经济》2009,(4):207-208
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及效益,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效果。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并未实现彻底性转变,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危害生态环境,引发资源高耗、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郭继强  郭周 《开发研究》2007,(2):124-126,137
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是衡量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搞得好坏与否的标尺。GDP的增长与整体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的基础。一国的GDP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与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成正比例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和行业垄断使中国社会保障增长力出现差异。为解决好此类问题,必须要加快地区间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经济的差距,缩小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要打破行业垄断所带来的特殊利益格局,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比较均衡地发展。并且要做好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的战略选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进一步促使中国社会从一个低保国家向社会保障创新的高增长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即便是地处中国西南的成都、重庆和昆明。文化产业这一朝阳行业也已蓬勃兴起。文化,不再扮演“噱头”的角色,渐成主流;文化产业。不再只是“花瓶产业”。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长期的高速增长奠定了日本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地位难以动摇,而这种地位的获得主要源自于日本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是日本战后促进经济恢复最重要的政策,也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成功的政策;兴建基础设施的政策扩大了日本国内市场,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后劲和长期化;高速增长计划和目标,对于引导和指导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投资和高出口政策,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金融财政政策则成为高速增长的保障。这些政策产生力量效果,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提升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模式。政策软实力发挥的原因包括,政府引导,政策相互配合,切合实际,长期坚持,目标单一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