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界对政治文明的构成要素众说纷纭。以经典论述作为智识依据,可以将政治文明归纳为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四个层面:文明的政治理念是其灵魂和精神指导,文明的政治制度是其主要标志和行为规范,文明的政治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和真实体现,文明的政治目的是其终极追求和评价尺度。四个构成要素使政治文明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对于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因此,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设计理想的政治制度、培育具有现代政治意识的高素质的政治主体及倡导文明的政治行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司法人性化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人性化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是无罪推定原则适用的结果,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文明包括司法意识文明、司法制度文明和司法行为文明。司法意识文明要从司法人员树立正确的司法意识抓起,司法制度文明从遵守诉讼法的规定、借鉴别人的做法以及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本国的做法等方面来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达到司法文明。  相似文献   

4.
耿澄 《魅力中国》2011,(17):95-95
政治体制的核心是政治权力配置。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要求我们走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之路,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不断提高公民民主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是各民族自身的“作品”,是由各国传统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谢庆奎 《上海改革》1998,(11):16-17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政治制度是表明国家性质的概念,如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则是体现上述政治制度的组织结构、权限划分和管理的具体形式,它包括政党、政府、立法、司法等的组织形式及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形式,以及组织协调各种机构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表现政治制度并服务于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达赖集团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道德四个层面来分析,揭露达赖集团的野蛮落后、腐朽没落的农奴制本质。在这种不文明的政治意识指导下,达赖集团所能构建的政治制度只能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所能采取的政治行为只能是野蛮无理、混乱无序的蛊惑和骚乱。在近半个世纪的分裂流亡活动中,达赖集团既没有在复辟封建农奴制度上取得任何进展,也没有为西藏人民的幸福和自由做出任何贡献,这是对达赖集团不文明的政治意识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徐璐 《黑河学刊》2009,(3):67-68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必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文化的繁荣产生深远影响,生态文明倡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8.
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问题。论及政治就不能不设计到政治权力问题;同样,谈及政治文明,也就必然涉及到政治权力文明问题。政治权力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和集中表现。政治权力文明建设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板稳妥地进行。首先要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做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之间的批判和借鉴关系,做到既解放思想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0.
把社会文明系统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基本方面,曾是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现提出政治文明,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它进行再认识,要充分认识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1.
政治原本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世界的,政治生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政治生活。政治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提高政治的合法性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升政治生活品质须从执政者和普通民众两方面着手。就执政者而言,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渴求;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唤醒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树立“善治”理念,提供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对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制度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积累参与政治生活的经验、提高参与的能力同样是提升自身政治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重要内容和第一要务。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力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目标胜利实现。当前要紧密围绕政治思想文明、民主政治文明、法治文明和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其鲜明时代特色大放异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下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达成政治和谐,必须遵循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现实取向;在实践的建构中.其主要内容在于培育成熟的政治心理、规范有序的政治行为、优化衡平的政治关系、创新弹性的政治体制等。  相似文献   

14.
杨艳娟 《发展》2009,(6):77-7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为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地进行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日本社会文化中的“岛国意识”源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表现并有着多样的社会后果,影响着当代日本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本文着重分析“岛国意识”给日本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的出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必然.它从制度、行为、意识多层面影响国家政治运行.电子政务整合了政治发展的主体与客体,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走向,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郑青 《理论观察》2009,(3):21-22
基于批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构想未来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现实现了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但由于这一统一代表的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经常被冠以“理想性”的政治价值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缺乏言说政治生活的现实性维度。之所以有这一认知,主要突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批判性,而忽视其建设性的一面。实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要点明确其利益政治的性质定位;而对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的发展轨迹,更加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始终具有“现实性”的关怀,从而探寻利益政治这一纬度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陶亮 《理论观察》2008,(3):28-29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声宣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刚刚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来自基层的工人和农民代表大幅度增加。透过两会这扇窗,会发现国家正在“更加民主,更加开放”,参政议政的人民主人翁意识也在日益增强,似乎离政治文明的道路不远了。然而,洞察我国大众政治参与的现状,会发现民主政治的道路还很长,还存在很多问题,探索其原因,寻找出路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并作为五大建设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对传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路径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