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的心理资本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6.0对企业员工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员工的心理资本能够很好地预测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企业可以通过培育和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来提升员工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2.
谢琴  李中兴 《商业科技》2013,(27):126-127
员工忠诚行为是指员工对所在组织表现出来的行为指向和心理归属。企业员工忠诚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对自身和组织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加强企业员工的认知管理和组织竞争力管理是实现员工忠诚行为的关键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激励的心理期望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华 《商场现代化》2007,(34):261-262
员工的心理期望影响员工目前的工作行为,加强员工心理期望的管理有利于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员工心理期望种类和内容的分析,提出了进行员工心理期望管理的原则、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维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组织公民行为特点导致了不同于西方的组织公民行为特征维度,对研究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加强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企业应从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做好工作设计,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增强团队凝聚力,对员工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此外,企业还要打造一种和谐的激励文化,促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导向的文化观念,与企业建立起长期互信的社会交换关系,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员工表现企业价值导向的组织公民行为,从而提高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8,(2)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态度以及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心理契约引入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中,探讨企业员工心理契约与职业生涯管理之间的关系。介绍心理契约失信时员工的四种不同行为反应模式(表达、沉默、忽视和退出)。针对员工在探索阶段、立业阶段、维持阶段、下降阶段等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提出心理契约的特点,以及对其实行的有效管理手段:引导、公平、开发和关怀。  相似文献   

6.
许慧 《商场现代化》2008,(4):217-218
本文从分析"破窗理论"中所蕴含的人类行为的从众心理和暗示性,以及人类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入手,提出了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员工作为社会个体存在,同其他社会个体一样具有心理的复杂性,以及利益需求的多样性,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首先必须对上述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人类行为的从众心理暗含了企业内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以德治企;而企业员工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则强调了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其实强调的就是竞争与协作这两种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一切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私营企业正处在一个艰难的复苏期,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加强企业的员工管理对企业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私营企业的员工管理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总结了私营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难题,最后提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员工管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运用公平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心理契约理论对薪酬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从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人际公平,组织支持、组织信任、组织承诺、组织认同等角度对薪酬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文献述评,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应重视区分强制性公民行为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并基于社会现实、企业实践及员工心理提出新的中介变量——敬业度。  相似文献   

9.
程利娜 《中国市场》2008,(18):42-43
弗洛伊德在后期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行为动力也源于这三个系统,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企业中员工行为的动力源,并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时代,初创企业若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发挥员工建言行为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是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的重要变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杭州地区156位初创企业员工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初创企业员工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对其建言行为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心理资本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杭州初创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郝雁丽 《商业时代》2008,(13):47-49
近年来,组织变革日益频繁,由此而导致的心理契约违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员工安全感降低、员工对组织的消极行为增加、组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弱化等负面影响,因此制定有效的管理方略以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括了造成心理契约违背的三大主要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三条管理方略,以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郭敏  蒋凌玲 《现代商业》2012,(23):80-81
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急剧的社会变迁对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提出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文章首先界定了心理资本的内涵,以及分析了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积极的影响;接着通过对心理资本各方面的开发来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进而改善工作满意感,提升工作绩效。对促进企业在更高层面上创造价值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开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琼  洪芳 《消费导刊》2014,(3):135-135
员工人力资本的高低是企业创新的潜在影响因素,其创新能力则受心理资本的影响,对企业绩效有决定作用。本文从心里资本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员工心里资本的培养策略,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管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在后期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这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员工工作的行为动力也都源于这三个系统,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对企业中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行为动力源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企员工的退出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商场现代化》2007,77(7):142-143
为了减少国企员工的退出行为及因此而造成的损失,依据实际调查,详细研究了国企员工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与行为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用工制度、分配公平性、组织承诺、内外部环境以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自身条件等。认为员工的退出行为对国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才断档、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懈怠、员工队伍稳定性的降低以及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等,提出了改善国企员工退出行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员工可能经历的否认、抗拒、探索和承诺4个阶段心理行为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处理员工心理变化的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将"人才"当做企业的资本,强调对员工的关心与帮助,注意从心理上协调个人与企业的行为,同时将服务企业、员工作为办事宗旨,达到员工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则只注重事务性的处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性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契约是员工对企业内隐的期望,心理契约破坏是员工对企业未履行心理契约的主观感知,影响着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为员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而设置的一套系统的和长期的福利,其提供的精神援助能有效地对员工的心理契约破坏进行补救,并防止心理契约再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平台化趋势日益显著,与之相呼应的平台型领导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这种新型领导方式已被不少研究证实其对企业与员工的双重积极作用,但是否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以及其影响机制如何目前尚未研究。文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内在动机理论探究平台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心理授权在平台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显著中介作用,组织承诺能够有效调节团队心理授权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文章为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从培育平台型领导、提高团队心理授权、提高组织承诺方面促进员工创新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自我归类视角,打破传统均衡领导模式,认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的高低对员工沉默行为具有影响,领导成员交换质量高,员工的内部人身份认知加强,沉默行为减少.本文认为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沉默行为影响机制有四个主要因素:员工内部人身份认知、中国人传统性、组织权力距离、个体情绪智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员工沉默心理和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