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卢富昌 《财会学习》2018,(20):80-81
制造企业原材料核算包括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实际成本与原材料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是按计划成本法按原材料成本差异计算的.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核算采购价格法与价格核算法.售价核算法下,商品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核算.材料成本差异与商品进销差价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指出二者的关系,以利于制造企业更好地应用计划成本法,利于商品流通企业更好地应用售价核算法,同时利于初学者理顺二者的关系,触类旁通,更好地对存货的核算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
范倩 《金融纵横》2005,(9):59-59,24
所谓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在计划成本法下.企业取得的原材料先要通过“材料采购”(现“物资采购”)科目进行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会计》科目问:“物资采购”和“在途物资”科目的核算内容有何差异?答:“物资采购”和“在途物资”科目是在企业采用不同方法对存货进行日常核算时所使用的不同的会计科目。在原材料、商品等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情况下,为了反映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需要设置“物资采购”科目进行核算。在原材料、商品等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物资采购”科目,但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企业购入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商品等的实际成本。问:《会计》教材第68页例2(2)提出: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相似文献   

4.
在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条件下,反映材料收、发和结存计划成本的科目,据新制度规定,关于材料的实际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的节约或超支,应通过“材料采购”科目核算;关于材料差异分配率的计算和差异额的分配,则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两个科目,共同担负起核算材料实际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李小军 《会计师》2013,(9X):21-22
所谓计划成本核算,主要指的是按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制度,是我国企业广泛采用的一项存货核算制度。通过计划成本核算方法,需要设置"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两个账户。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的属于超支,相反则是节约。成本差异情况产生于存货取得过程中,随着存货的发出而转销,也就是按差异率将存货成本差异分配到有关成本项目中。本文首先论述了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及其要求、程序,其次,提出了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3,(18)
所谓计划成本核算,主要指的是按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制度,是我国企业广泛采用的一项存货核算制度。通过计划成本核算方法,需要设置"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两个账户。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的属于超支,相反则是节约。成本差异情况产生于存货取得过程中,随着存货的发出而转销,也就是按差异率将存货成本差异分配到有关成本项目中。本文首先论述了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及其要求、程序,其次,提出了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企业会计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定,"应收票据"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企业可按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借记该科目,按确认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现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对企业的库存商品可以采用进价或售价进行核算。众所周知 ,进价核算(又称数量进价金额核算)计算准确 ,但计算量大 ,在手工做帐的情况下 ,很难适应经营品种繁多的商业零售企业 ,故现在除批发行业外 ,国营零售企业均实行售价核算制。售价核算 ,由于将所有库存商品的毛利均放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中进行核算 ,月末一次性地计算出库存商品和已销商品的综合平均毛利 ,计算简单易行 ,缺点是计算不精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售价核算更存在三大弊端 :首先 ,售价核算容易给人钻空子。据一位年轻的…  相似文献   

9.
陈洪 《上海会计》2002,(9):61-61,60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的原材料科目使用说明指出“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原材料,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差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收到补价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差额,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减去补价后的余额,作为实际成本”;但又指出“采用计划成本进行原材料核算的企业,上述确定的实际成本即为计划成本”。  相似文献   

10.
商业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除工业品外还有鲜活商品,对鲜活商品的管理和核算,现行商业会计制度和一般会计教材上介绍的都是采用“进价金额核算”(即“进价金额核算、盘存计销”或“进价核算、售价控制”)的核算方法。 对鲜活商品采用进价金额核算,虽然适应了鲜活商品销售价格要随着商品的鲜活程度而随时调整的特点,解决了每调整一次商品销售价格就要盘点商品填报调价单证办理报批手续  相似文献   

11.
商品零售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是为适应零售企业的特点,简化记帐工作而形成的库存商品以售价入帐的核算方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经一改过去统一进价、统一售价的局面,各企业因进货渠道不同,有了不同的进价,售价也就无法统一。即便是同一企业,由于不同的销售对象、销售数量,或不同的收款方式,都可以使同一商品有不同的售价。虽然售价的上下浮动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但商品销售收入的实际数与库存商品的帐面售价很可能不一致,根据收入数结转销售成本、减少库存数,就不准确了,月末剔除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后的成本也就与实际不符了。鉴于…  相似文献   

12.
一、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规定 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关于"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规定如下:本科目核算企业应当分期计入利息费用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本科目可按债权人和"长期应付款"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相似文献   

13.
何勇 《财会学习》2012,(11):70-72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规定,工业企业对于货到票未到的存货,若用计划成本核算,则用计划成本作为暂估价值入账;若用实际成本核算,则用暂估价值入账。以笔者就所在钢铁企业为例,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对于已验收入库的购进存货,但发票尚未收到的,应当在月末合理估计存货的入库成本暂估入账。钢铁企业一般存货品种较多、收发较为频繁,使用实际成本法核算一般难以满足存货核算与管理的  相似文献   

14.
会计与税收上处理的差异分析 "发出商品"是指销货方在商品发出时,按会计制度规定尚不能确认收入实现但已送交购货方的商品.实际操作中,由于代销与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增值税、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会计上收入确认时间基本是一致的,笔者仅对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其他"发出商品"方式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付春 《财会学习》2014,(12):59-61
正一、"递延收益"科目在会计准则的应用演变"递延收益"科目最早出现在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中,出租方在核算中增设了"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主要核算企业由融资租赁业务所产生的应收而尚未收到的融资收益总额。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2001)》中,也涉及"递延收益"科目的使用,主要包括: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收入、特许权费收入、高尔夫球场果岭券收入及包括在商品售价内的服务费。根据2006年10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递延收益"  相似文献   

16.
材料成本差异是指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由于在很多企业中该科目的金额不是很大,企业财会人员往往忽视了它跟应交增值税的联系,在调整材料成本差异时没有相应调整应交增值税,导致税金核算不准确.  相似文献   

17.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即会计政策是具体原则与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结合。其中,具体原则是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处理时应遵循的特殊原则,而不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对交易或事项进行处理的方法。举例如下:(1)对存货的核算,其遵循的具体原则是对存货应采用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则有“实际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毛利率法”等,在实际成本法下对存货的发出又有“先进先出法”、“后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2月23日财政部(86)财会字第85号文印发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中有下列一段内容: “三、生产费用的汇集和分配…(三)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月终必须将耗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应当按照材料类别或品种进行核算,不能使用一个综合差异率。…”  相似文献   

19.
新《医院会计制度》已于2011年7月1日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城市实施,并于2012年1月1日在全国正式实施。新《医院会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账务处理上有所不同。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取消了"药品"、"药品进销差价"科目,并将原制度药品售价核算改为按进价核算。药品的购进、发出等账务处理与以往的账务处理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对此作出归纳总结,供医院会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家斌 《税收征纳》2011,(10):24-25
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货到单未到"的情况。对于"货到单未到"情况,会计制度规定: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则"货到单未到"的存货,采用计划成本作为暂估价值入账;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则用暂估价值入账。待实际收到发票时,再用红字以同等金额将原估价入账的账务处理,予以红字冲回,再按实际发票金额登记入账。这就是会计上所说的跨期暂估入库存货。"货到单未到"在企业所得税上应当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