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鞠姗 《开发研究》2012,(4):63-65
目前,服务业正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山东省近年来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服务业国际转移可通过资本积累、技术溢出和示范、贸易结构优化及制度创新四种效应促进承接地产业结构升级。使用山东省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总效应做检验,结果表明: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正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因此,还需在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做进一步调整与改革。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外包对印度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印度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依据不同的产业结构理论的分析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传统产业结构理论下,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印度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横向产业结构理论下,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印度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产生根本性的促进作用。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因素也有印度经济现实的原因。本文最后探讨了印度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日益高度化,产业转移和承接难度也在加大.新形势下的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其特有属性可能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级差乃至产业级差被固定化.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趋利避害,主动地有选择地承接适宜于我国发展的产业移入,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随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发展,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不断增多,其对我国制度变迁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首先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影响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进而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促进了我国的制度变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为更好的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叶海燕 《特区经济》2006,(12):332-334
继我国成功地承接了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之后。我国又迎来了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浪潮。我国参与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利用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本文拟对这两种方式的实践内容、动因、经济效应、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FDI与中国服务业国际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洁 《山东经济》2006,22(1):155-159
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与FDI带动了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我国在成功承接了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之后,如何利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契机,有效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进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速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一个有着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借鉴前人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理论的研究成果,针对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的特点,根据我国目前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构建出服务业国际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辽宁省长期存在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软件业和服务外包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辽宁省最具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因此,辽宁省需要借助日韩等国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所以找出承接服务外包转移的影响因素,是分析辽宁省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的东西部产业转移实践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为背景,从承接产业转移着手来探讨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承接产业转移对青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利用产业转移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青海要坚持“绿色承接”,走生态、环保、创新、集聚、整合之路,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和层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也不断显现。文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服务业国际转移如何促进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提升,接着通过实证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够促进中国服务业人力资本的发展,进而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服务业跨国转移掀起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包成为跨国转移的主要方式。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业跨国转移对承接国所产生的效应进行研究。理论上,通过对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逐步分解,得出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能够为承接国带来技术效应、优化效应、资本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实证上,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通过承接服务业的跨国转移,能够对承接国的发展带来正面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1.
陈菲 《特区经济》2011,(11):114-116
本文采用1985~2009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带来生产服务业和通讯、仓储等流通服务业等行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的增加,进而带动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增加,最终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和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贸》2008,(4):14-14
日前.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表示.中国要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市场壁垒,强化市场竞争,以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且在软件开发、离岸外包.物流服务等发展潜力较大的领域让外资充分参与,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服务业对外开放是发展服务业的必然要求。通过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可以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优化效应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睿 《特区经济》2011,(10):81-8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不可阻挡的新趋势。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分析,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不明显。为此,应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结合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应对策,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经济大环境变化巨大,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产业转移不但能够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对沿海地区而言,产业结构升级也能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而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探讨了集群式产业转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旨在通过效应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因素分解,为相关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和全球价值链的建立带动了全球分工的深化和创新,出现了产品内分工。FDI和外包作为跨国公司离岸分工的两种模式,对东道国/承接国来说既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可能出现互补关系。同时,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离岸转移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世界服务业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此,本文在比较分析外包和FDI的经济效应及其对东道国/承接国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外资是推动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动力,即在中国,FDI与服务外包属于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由此,结合当前中国引进FDI面临的新形势,笔者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利用FDI来推动服务外包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顺势升级。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发展取向与我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国际服务业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服务业正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改革与战略》2011,27(7):160-162
随着政策导向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及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形式以及发展动因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如何利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契机,合理有效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看点提示 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呈现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0.
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面临诸多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转移服务业的跨国公司角度看,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还面临竞争力方面的重大挑战。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的一些竞争优势,如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在跨国公司看来可能并不存在。而一些对形成服务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如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和流程组织管理,中国的重视还很不够。这些挑战的实质是,中国不能以发展全球制造中心的思维模式,来承接以全球服务经济化为背景的服务业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