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筹城乡就业就是要打破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人为地分割成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以及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让所有劳动者都能够自主地选择职业和工作地点,在城乡间、区域间和行业间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自由公平竞争,并逐步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就业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激增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张春祥王富华武辉几十年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以常住户籍人口供应粮食和副食品,以及住宅、教育、就业、就医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实行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限制了城乡人口的流动。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式及成因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分割、部门分割、体制分割弱化的同时,在当前以及未来对中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深刻的将是垄断--竞争格局演变中的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以及在其框架之下的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的二元制分割.即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这一研究对认识中国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变迁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1引言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以来,修改现行城市规划法中城乡分割的规划体制和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而统筹城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和各类规划自成一体、缺乏衔接的规划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民主化、规范化的规划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促进城乡建设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问题,二元体制的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因素,其路径依赖的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的成效。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制度的路径依赖性有可能对城乡统筹造成的阻力影响,通过分析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近70年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河南城乡关系经历了改革前城乡自由互助、二元形成,到改革后城乡分割"破冰"、失衡加剧、统筹一体,再到逐步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嬗变。未来,河南要坚持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从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乡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方面着力,加快推进并实现城乡社会、形态、市场、经济,以及人与自然的全方位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田芳  孙丽娜 《活力》2007,(3):41-41
一个国家的财政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财力不够充足,在财政支农方面仍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固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近70年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河南城乡关系经历了改革前城乡自由互助、二元形成,到改革后城乡分割"破冰"、失衡加剧、统筹一体,再到逐步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嬗变.未来,河南要坚持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从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乡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方面着力,加快推进并实现城乡社会、形态、市场、经济,以及人与自然的全方位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就业》2009,(11):56-56
在改革开放后就业工作30年的历程中,针对计划体制的城乡分割和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针出现在各种文件中,但其内涵却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我党执政理念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城乡统筹”更多地用于强调在城镇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农民进城就业,  相似文献   

11.
城乡关系如何从二元分割向一元融合转变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以渐进改革的方式,经历了工业化主导的松动型城乡关系、土地城镇化主导的单向型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主导的融合型城乡关系3个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演进阶段.新时代,亟待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关键是深化城乡二元要素结构的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以实现城乡发展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客观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建立新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确立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的主要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仍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1952年工业净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的比重只有25.3%,工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只有6%.从50年代初开始,中国经过短暂的战后经济恢复阶段以后,进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时期.国家为推进工业化,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持久深远的社会变革,建立了全面控制经济生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围绕工业化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失去市场联系的部门.城市以工业活动为主,城市就业和生活几乎全由国家统一控制了起来.农民则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承担国家规定的各项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身的特性和目前城乡分割的体制限制,以及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管理工作的缺陷都要求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行城乡统筹。城乡统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要按照榆入地与输出地分工协作、全国通行、扫除障碍的总体原则,设立专门机构,在宏观政策协调、职业信息发布与中介、职业培训、劳动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5.
袁晓玲  许杨 《城市问题》2012,(1):48-52,71
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路径中须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金融产业在其运作中能够通过调整资源在区域间的分配来影响城市与其周边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收入分配格局。陕西省在国家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典型性使其尤具研究和借鉴价值。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发展不平衡性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则可以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城乡经济联系日益疏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严重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甚至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本文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由来、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央及时提出了城镇化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长期城乡分割体制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使我们习惯于孤立地看待农村和城镇问题,结果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相对立,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城镇化万能论,试图用城镇化解决所有的“三农问题”;另一个极端是用新农村建设否定城镇化。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北京的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的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崔文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更为突出,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是计划经济的指挥控制中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过很大差距,二元结构尤为典型。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城市的集聚...  相似文献   

19.
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都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广大农村为了寻求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环境而自己闯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又是相互促进的。乡镇企业作为我国特殊的所有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乡镇企业”已经突破了集体企业的概念界限,有了更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