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秀意 《技术经济》2022,41(8):34-46
本文运用基于非径向和非角度以及包含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三阶段对我国28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依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属性进行异质性分析。同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金融科技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上市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主要的作用路径是通过促进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上的创新。(2)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促进作用对国有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表现更大,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3)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说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多表现在技术进步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我国15家各类性质银行在1996-2010年经营效率数据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银行1996-2010年经营效率进行总体评价与分析,报告了我国银行业务经营效率水平。通过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银行业务经营效率变动得进行了调查和测量,结果反映了银行上市后银行业效率提高幅度明显,尤其是国有银行进步最快,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状况,需要进一步提高规模报酬。从动态上看,我国银行业1996-2003年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出现小幅的下降,但2004年以后,随着国有银行逐步上市,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稳步的提升。笔者认为我国银行需不断拓展表外业务、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吸收更多高学历人才和增加新兴技术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高技术产业相对转移规模和转移特征,并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产业转移能否提升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总体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并在局部地区存在梯度转移特征,不同子行业转移和集聚趋势存在显著差异;产业转移能显著提升承接地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各行业产业转入对纯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说明产业转移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促进承接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4.
仲深  王春宇 《技术经济》2012,31(1):101-106
利用2004—2009年我国15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商业银行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指数的下降幅度较大,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略有升高。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茜  蒲勇健  黄森 《技术经济》2010,29(6):74-81
本文运用三阶段Malmquist指数对我国商业银行2004—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投入变量有显著的影响,传统的Malmquist方法高估了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以及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我国银行业在2004—2008年间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银行业整体生产率大幅度下降,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要小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DEA方法计算制造业和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分解,使用1999-2010年我国31个省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流通创新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绩效。结果表明,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不显著。运用D-M检验的结果表明,制造业效率提升对流通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存在内生性影响,而对流通业技术推广没有影响。运用2SLS处理模型的内生性,进一步支持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路径。本文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的数据,采用Met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SARAR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县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抑制了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采用2001—2016年沿海省市面板数据,测算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研究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大幅波动后趋向平稳的状态,年均增长率为2.85%,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指数而非技术效率指数;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助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越过门槛之后,对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显著。在海洋经济同样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必须坚持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2000年至2019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的专利数据,研究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通过断点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始终能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中端技术制造业存在明显的阈值水平,而对低端技术制造业表现为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但过快地推进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降低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有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运用共同边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4—2009年中国27家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表示偏离共同边界的技术落差比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呈"V"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平稳,城市商业银行逐步上升;总体上,中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纯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动力,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进步都不明显,技术规模变化显示中国银行业趋向CRS边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纯技术赶超最优,而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表现较弱;外资银行进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国务院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控股集团公司董事会建设为准自然实验,以2005—2018年央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该项控股集团公司治理改革对下属子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集团母公司董事会建设提升了所控股制造业上市子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董事会的成立对母公司现有监督治理手段与条件产生了补充作用,在高管纵向兼任较少以及母子公司地理距离更远的样本中,集团母公司董事会建设对上市子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介效应分析得出集团母公司董事会建设主要通过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抑制大股东掏空、改善信息环境以及缓解政策性负担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促进作用。在集团母公司存在超额控制权、上市子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以及非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样本中,该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本研究从控股股东自身治理改革视角丰富了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明确了顶层治理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为提升央企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探讨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较为稳健。其次,从全要素构成来看,数字经济促进技术效率提升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无论对于技术效率低的地区还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均能促进其技术效率提升。最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只有技术进步本身较高的地区才能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通过推动节能降碳、完善环境治理、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助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攀升。从人工智能视角探索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选取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厘清并检验人工智能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次,人工智能通过技术外溢的遮掩效应强化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后,分地区样本的考察显示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中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相较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人工智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为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2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参考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农地流转在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从样本期看,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其中东部地区的均值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影响效果看,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作用较显著;从中介效应看,人口老龄化显著地促进农地流转,且农地流转的中介作用为44.9%。据此从鼓励采纳农业绿色技术、完善农业生产退出保障、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人们科学认识乡村人口老龄化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柴志贤 《技术经济》2013,32(1):64-70
利用2001—2009年我国3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Matlab软件,分别测算了不考虑环境约束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考虑环境约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高外资比重行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更高;外资对行业传统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较弱,而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高度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对行业传统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环境管制显著抑制了工业传统生产率的提升,但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要素框架下运用基于连续前沿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增长指数方法,估算了1987—2009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对中国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发展、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累积相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累积相对技术进步和累积相对效率改善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整体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趋于上升,但上升幅度逐渐减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呈东高西低的增长格局;东、中部地区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共同推进的结果;西部地区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仅靠技术进步驱动,效率改善存在退步迹象;省际间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呈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特征,技术进步有明显的"追赶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FDI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2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FDI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行业内直接溢出能有效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行业内间接溢出则会挤占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的增长;行业间后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且明显地促进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行业间前向关联程度能显著但微弱地抑制内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以2011—2019年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2011—2019年,全国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均值呈先缓慢下降,后持续上升的两阶段特征;全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均值则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最大。同时,这个提升效果会受到企业战略柔性的影响,即企业战略柔性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越强。(3)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配置对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4)进一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提升作用在国有企业、高科技行业及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区域的研究样本中更显著。因此,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培育双元复合型人才,发挥国有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营改增"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税改前增值税税负越重,政策效应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越大。异质性检验表明,"营改增"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溢出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中介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政策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规模效应、提升劳动产出效率以及促进研发投入这四条路径来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在上述路径中受益程度更显著。研究结论为减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政府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而技术效率低下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力.我国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导致技术效率的退化.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来提高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形成,以提升城市化对服务业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