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和失能老年人口激增的背景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筹资机制。本文从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调整频率和调整幅度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筹资调整机制的理论框架,综合考虑了预期寿命延长、城乡人口迁移和失能率动态变化等因素,运用长期精算平衡模型分别测算了2020~2050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的人均筹资额,并评估了不同制度下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及筹资主体的缴费负担。研究发现,应尽快实现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的独立筹资机制,否则医保基金将无法满足筹资需求,不具备可持续性;谨慎提高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程度和保障范围,倘若将给付对象从仅为重度失能老人扩大到包含重度失能老人和轻度失能老人时,财政补贴占GDP的比重较高且负担较重,会威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长寿背景下,社会对老年长期护理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基于家庭保障的理念,本文将多元寿险模型推广到夫妻联合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了健康、轻度失能、重度失能和死亡的马尔科夫四状态转移模型,并在联合个体状态转移相互独立的假设下给出了夫妻联合长期护理保险定价模型.最后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微观数据,实现了...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长期护理保障项目。目前,国内文献缺乏对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供给市场潜力的基础性研究。为此,本文对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供给市场潜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首先,通过人口模型产生未来人口年龄变动数据,并结合长期风险发生率和费用支付标准假设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动态需求进行测算;其次,基于长期护理社会保障系数和产品精算模型,对我国长期护理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和个人筹资能力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长期护理费用支出给全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趋严重,在不考虑制度运行成本的前提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分散风险在筹资机制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一)我国养老服务PPP项目发展的历史机遇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8亿,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时代。据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测算,我国失能老年人数将增长至4200万,这对我国老年人照看和失能老人护理等服务提出了更高  相似文献   

5.
参保者平均预期寿命是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研究都基于城镇居民生命表或国民生命表。事实上,只有部分城镇居民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而且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也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业参保带来的选择效应可能导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群体的生命规律不同于全体城镇居民。本文基于A市2011~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微观参保数据,通过编制职保参保群体生命表,得到A市职保参保群体平均退休余命,并据此对A市职保2021~2050年的基金支出规模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发现,A市职保参保群体60~64岁组平均余命比A市城镇居民长2.16岁,按4%贴现率测算的2021~2050年A市职保基金支出规模现值比按A市城镇居民生命表测算的支出规模现值多37.42亿元,相当于2020年A市职保基金支出、财政总收入和GDP的88.97%、22.15%和3.63%。虽然A市职保参保群体生命表并没有全国代表性,但由此揭示的参保选择效应提醒我们,编制参保群体经验生命表是未来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精算不可忽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加之人均寿命的延迟,老年失能人口持续不断攀升,并且伴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趋增加,家庭照料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都承受着巨大负担。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失能老人照护负担的重要举措。我国自2016年开始展开长期保险试点工作,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多,但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推广和发展后,长护险仍旧存在客户感知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老龄人口及失能人口的赡养成为亟待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基于以家庭为单元的保障模式的理念,以陪护者和年长者连结投保型长期护理保险为切入点,建立了一个包含储蓄、消费、家庭护理、护理保险保额等决策变量的两阶段最优决策模型,考虑陪护者和年长者同时决策和先后决策两种决策方式,并从双方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得到了二者的最佳投保和护理决策。最后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测算得到了模型的实证解,并研究保费费率和风险规避程度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结合实际数据计算出的最优决策变量具有客观性和可行性,本文考虑的连结投保式创新型长期护理保险能够促使投保人做出理性决策,促进长期护理风险的保障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礼记·礼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有所养,一直是自古以来社会所追求的一大理想、普通百姓心中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礼记·礼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有所养,一直是自古以来社会所追求的一大理想、普通百姓心中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背景 2016年2月24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显示,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数已达2500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突破了4000万。鉴于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失能老人的增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最新公布的七普数据,对我国"十四五"期末的居民部门金融资产进行了示意性测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总规模将达286万亿(人均、户均金融资产总规模将达20.27万元/人、57.91万元/户),保险资产将以46.70万亿的总规模成为第二大居民金融资产,其中人身险资产达到32.99万亿(人均、户均人身保险资产规模为2.34万元/人、6.68万元/户).尽管如此,通过对居民部门人身保险保障(医疗健康+养老)缺口的测算分析显示:"十四五"期末,在已实现配置上述人身险资产前提下,我国居民部门的健康养老保险保障总缺口仍高达74.51万亿元(人均5.28万元/人,户均15.08万元/户),细分来看,医疗健康保障缺口值达72.17万亿元(人均5.11万元/人,户均14.61万元/户);养老保障缺口值约为2.34万亿元(人均0.17万元/人,户均0.47万元/户).研究发现:居民部门除保险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金融资产减去既有的保险资产)的少量配置转移(低于20%),就能较好覆盖当前的健康养老保险保障缺口.为进一步满足我国居民健康保障及养老保障的缺口需求,需在杠杆保障和长期保底收益的基础上,持续提高商业人身保险资产配置的吸引力,大力引导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向商业人身保险流入,通过商业保险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沈漪 《上海保险》2014,(6):30-32
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以年均596万的速度递增。至2020年,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比例17.17%;2021年至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至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4亿,老龄化水平超过30%。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测算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构建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展开研究。结果发现:依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会增加财政支出,但是支出规模在可控范围内;依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会威胁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安全,因而不可持续,但是该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来解决;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应该采用“个人缴费+医疗保险基金补助+财政补助”的模式,且个人缴费最高不超过15%;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水平总体较低,财政有能力维持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对此,我国应尽快正式建立全国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财政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2008~2010年我国2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从宏观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居民储蓄存款、城市化、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老年人口抚养比、平均家庭户规模等因素对长期护理保费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受"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的影响,国外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老龄化等对我国长期护理保费收入的影响在经济上不显著,这意味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要根据我国国情探索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测算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构建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展开研究。结果发现:依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会增加财政支出,但是支出规模在可控范围内;依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会威胁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安全,因而不可持续,但是该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来解决;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应该采用"个人缴费+医疗保险基金补助+财政补助"的模式,且个人缴费最高不超过15%;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水平总体较低,财政有能力维持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对此,我国应尽快正式建立全国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财政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迅速膨胀的老龄化需求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占老年人口的11.4%。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截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已经实现了县级全覆盖。其中,种植业保险累计完成14743万亩,年均增长21%;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累计完成471.6万头。保险公司保费总收入26.28亿元,共为354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69亿元,为142万农户支付灾害理赔款18.6亿元。全省农业保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养殖业保险规模大幅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供求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长期护理服务进行补偿的保险。美国健康保险学会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义为“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接受长期护理服务时发生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它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在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在老年险中的比例已占到了50%。长期护理保险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的老龄化,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但由于"老人"和"中人"累计债务的存在以及近年来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等原因,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矛盾凸显。本文主要利用时间序列、寿险精算等方法测算2014-2020年北京市城镇养老金的收支状况,以期为政府养老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测算结果显示,虽然在2020年以前养老金的年度收入一直大于年度支出,但是由于养老金收入和支出的不均衡增长,在2030年左右可能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需要动用累计结余基金弥补支出缺口。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快速增加,长期来看则有发生养老金支付危机的可能。为防止支付危机的发生,政府可以对退休年龄、迁移率、缴费率、替代率等因素进行调整,但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的最根本方法还是采取有效措施彻底解决目前"老人"和"中人"的累计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失能老人是一个特殊且迅速增加的弱势老年群体,关注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问题对解决我国复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现有的长期护理服务资源,建立全方位的、专业的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通过建立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家庭三维一体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白天托管式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以下简称"白托模式"),为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也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谢宇菲  封进 《保险研究》2022,(10):19-33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在老龄化背景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环节。本文使用失能等级评估数据、长护险服务使用数据和医保账户数据,评估了某典型城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在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者之间的健康效果差异。文章采用匹配方法和多种检验稳健地发现,使用长护险有助于改善失能者健康,职保和居保样本死亡率都有显著下降,但职保参保人的死亡率下降更多,职保与居保样本降幅相差约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类参保人享受了统一的长护险政策,不同参保人的健康差距并未缩小。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护险的健康效果差异在重度失能群体中尤其明显,一个原因是重度失能居保人群由于收入和健康意识等制约未能充分利用长护服务。本文的结论可为长护险试点政策的扩面及其待遇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