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的盗版书     
刘亮邦 《经济》2005,(1):10-10
在西四,离著名的西单图书大厦不过一站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小书店。说它是书店有一点名不副实,因为这家书店没有名字,店外的招牌上写着“鲜花礼品”,不过店里卖的的确是书,但都是盗版书。所以说它是个卖盗版书的书店才更合适些。  相似文献   

2.
卢甲甲 《商周刊》2013,(11):90-91
记得有人说过,每个人的成长,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若是如此,那么,赵珊的经历无疑是一本耐看的书。有的人一生只在一个岗位上默默耕耘。有的人却在多个岗位上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赵珊属于后者,她的每段经历构成了书中的精彩章节。  相似文献   

3.
薛原 《环境经济》2009,(11):68-69
闲翻一本精致好玩的小书《尚书吧故事》,又想起一家书店和一个人,说“想起”自然是与闲翻书的记忆有关—— 胡志伟为纪念陈蝶衣老先生所写的《蝶老轶事》一文的末尾,提到蝶老的一件事,涉及一家书店和书店的主人——蝶老的一本诗集《花窠诗叶》交给湾仔桌书店经销,从未结过帐,欠款达三十多万元,蝶老并不去追索,并对问他是否要派人去替他追索的人说:算了,书店老板既然不肯找数,总有他的难处,追也无用。  相似文献   

4.
去美国看望儿子时,他的同学、朋友常来聚会,谈了不少美国的趣事.这个说:“美国人真逗!20个包装的鸡腿卖三元多,10个包装的鸡腿也卖三元多,就象是不识数.”那个说:“那不新鲜.20个鸡翅膀,这个店卖二元多,那个店只卖八毛八,美国人好象不会算帐.”还有的说:“在美国买东西可以随便退.我们同学写论文买了一台计算机,论文写完了,计算机也退了.”更有甚者:“有人拿减价券买东西,退货时售货员没仔细看,按原价退给他,结果他反倒赚了钱.你们说美国人在经营上是不是傻?”  相似文献   

5.
余长国 《经济师》1997,(9):86-88
可口可乐商标值多少钱──无形资产的价值与评估余长国一罐可口可乐要卖到3元多钱,其成分大部分是水,是否值得?有人说可口可乐卖的不是饮料,而是品牌,因为据估计,可口可乐的品脾值323亿美元,真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可口可乐就是凭着它的品牌,成为世界上销售量...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眼中,拾破烂一定是穷人,想靠拾破烂成为百万富翁,近乎天方夜谭。可是,真就有人做到了。沈阳有个以拾破烂为生的人,名叫王洪怀。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些钱?他于是把一个空罐剪碎,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熔化成一块指甲  相似文献   

7.
经过三年的发展,快书包已经从一个网络畅销书书店发展成涵盖多个商品品类的网络精选便利店。一个普通的网络电商之所以能够备受关注,在于它开拓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创业者,都有奔腾的血和无比大的胆。"经过三年的打拼之后,北京快书包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智明如此感慨道。正是带着这份冲劲,快书包才能够在徐智明和他妻子高志宏的悉心打理下,由一个网络畅销书书店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着: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两只鹦鹉都毛色光鲜,灵活可爱。这时,他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竞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却值八百元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相似文献   

9.
詹国枢 《经济》2013,(10):10
近日有媒体曝料,进口豪华车虽在国内卖得挺贵,国外却非常便宜,如"路虎发现4",国内售价高达189万元,国外只卖52万元;"奔驰350",中国卖139.8万元,国外卖50多万元;"奥迪Q7",中国卖140万元,国外仅售40多万元……粗粗一算,价差竟达两三倍之多,一辆车竟贵了上百万元!好家伙,这还了得!岂非明目张胆牟取中国人暴利吗?网上网下,一片挞伐之声。有人呼吁,有关部门应立即开展调查,看看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有哪些人从中捞取了油水?有人  相似文献   

10.
鲍春梅  王震 《经济纵横》2010,(11):48-50
来自外企的王震,先信手拈来旁边培训室长江商学院的EMBA培训为例,指出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领域,对管理的需求都要有共鸣。接着,又拿自己调侃,说陈老师是科学家,张老师是艺术家,而彭蕾是成功的商业人士,自己就是个打工的。这位刚下海从销售做起的管理者,坦言自己卖过卫生巾,脸皮是在这份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他讲述说:记得有一次,我在广东的一个小区里推销护舒宝,一个小店的店主老太太冲着我讲:"小伙子,你长的虽然不咋帅,但也还眉清目秀,怎么卖这个呢?"自诩脸皮比较厚的他,作为HR和大家分享其所在企业80后管理方面的经验得失,他说,我们公司80后员工管理问题比阿里巴巴更突出一点,因为我们的一线员工中,80后已占到80%,所以80后是我们一线员工的生力军,他们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团队。因此,如何去激励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携书远行     
《新经济》2013,(5):72
首推书《11元的铁道旅行》作者:刘克襄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4-1定价:35.00元还记得慢慢淡出人们视野的绿皮火车吗?在台湾,也有这样的慢车,不过是蓝皮的。11元的票价,乘坐台湾最慢的火车,从一个小站到下一个小站,沿着铁路走过美丽的小镇。以闲适的心情,随意地游走,体验当地的居民生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克襄的旅行密码。他酷爱小题大做,以小站为圆心,周围的饾饤小物都要抽剥出些兴味来:喧哗驿站的观光景点、寂寞小站的孤独、站前的两家面摊、铁路上卖的便当,用"11元"的目光来看,  相似文献   

12.
携书远行     
《新经济》2012,(8):82-83
最热书《舌尖上的中国》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6-1定价:50.00元《舌尖上的中国》,就像书里它对自己介绍的那样: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噱头、没有人云亦云,有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味道、记忆、情感和家园,是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深深依恋的故土之根。有人看到了美食,  相似文献   

13.
谢丽聃 《商周刊》2016,(6):70-71
踏着海浪,迎着海风,我们沿着海岸觅着咖啡的醇香,走进了本次推介的首家咖啡馆——浪咖啡。作为我们岛城咖啡馆地图的始发站,“浪咖啡”自然有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有人说,100个叫嚣开咖啡馆的人,最后会有5个人开成一个咖啡馆。5年之后,还有一间咖啡馆还继续开着。“浪咖啡”就是这百分之一。这家咖啡馆是咖啡达人曲老师极力推荐的,曲老师说,他从一个对咖啡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现在有自己专属咖啡杯和专属咖啡豆的“咖啡达人”,他的启蒙老师就是“浪咖啡”。  相似文献   

14.
这即使不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版火爆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外文书有了中译本,且很多不止一个中文版;越来越多的古籍被整理,出了点校本、普及本、文白对照本;很多名人的作品也搜罗备至全面出版,不再局限于其代表作。在卓越、当当、京东等网上书店随便点击一个主题,都会显示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条目,面对让我们眼花缭乱甚至头晕目眩的书,我们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15.
曾经读过两篇文章。一篇叫《精神富有者》,讲的是深圳宝安区万丰村党支部书记潘强恩,他非常爱学习,花费20年时间出版了长篇小说《浴血青山》,理论文章多次获奖,他既是一名农民企业家,更是客串理论与文艺之门的学者。他指着家里的书说:"要想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博学。书可以给人以智慧。钱可以不多,书不可以不多"。另一篇叫《精神万元户》,讲的是武汉石油化工厂供电车间焦志华的故事,他省吃俭用先后为二十多位病残特困者捐款一万多元,有人问他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6.
沙无垢先生曾任无锡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是一位从事无锡园林建设工作有50 多年历史的"老园林".他既是这个行业中的从业者,也是无锡园林的研究者、宣传者,著述甚多,影响很大.《无锡园林十二章》是他的近作.有评论者指出,该书无论是对专业读者、业余园林爱好者乃至旅游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无锡园林的优秀读物.该书的起因是沙无垢先生应"江苏省最美书店"之一的无锡百草园书店之约,在书店举办的年度公益活动中讲一讲无锡园林文化.出于对无锡百草园书店多年来立足精品图书销售,弘扬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坚守精神的感召和支持,沙无垢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17.
商人郭敬明     
李疑然 《新经济》2011,(3):44-47
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如今已经是多次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并且创造了许多图书销量奇迹的老板。有人说郭敬明的成名是在腥风血雨中前进,因为尽管他的图书销量很好,也拿了很多奖,但他的每一步动作都牵连着巨大的争议。从抄袭到炫富到加入作协再到被《纽约时报》评论为最成功的作家,他身上有很多正面负面的东西一直在交锋。还有人说他根本就不会写,因为他写的东西根本没有营养,是快餐文化,他太像明晕,而非作家。  相似文献   

18.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算了一笔账让人震惊。他在最近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黄河沿岸一家重点污染企业做调研时发现,去年这家企业应当缴纳排污费116万元(实际上只交了56万元),加上环保部门对其的罚款4万元,这家企业一年违法排污总成本为120万元,违法100年也不过1.2亿元。但是这家企业的环保要达标至少需要投入1亿多元。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春节过后,有关知识经济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表明,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对知识经济迅速作出了反应。近日,国内一家报纸如此说:“随着‘知识经济’慢慢成为人们的高频词汇,有关知识经济话题的图书旋即成为出版热点,一时之间有潮起云涌之势”。该文又说:“但是,细察时下的此类出版物,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接着,该文尖刻地批评最早出版的几本知识经济读物,“不是一些写书的人,而是一些‘做书的人’,他们依据的素材多半是媒体上的介绍、亦或半懂不懂的一些互相‘借鉴’,往往不过百天即完稿,再不上个把月即出版。”这家报纸采用显眼的标题:“面对风潮渐起的‘知识经济’读物,专家呼吁:还其本来面目”。(引自《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8月7日)细想起来,此文的“呼吁”,告诉人们一个重要问题:应当让公众充分理解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有一家名为“淘宝”的旧书店,不仅当地文人和许多外国朋友经常光顾,就连远在新加坡、印尼和美国等地的华人,都喜欢通过互联网在这里购书。一本名为《三刻拍案惊奇》的线装书被人用3000元买走,一套1958年版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更是拍卖出了1.6万元的天价!就连国内一些出版社,都到这里借用图片和资料,甚至与店主合作出版图书。原以为老板是位才高八斗的老者,没想到竟是个性格活泼的漂亮女孩,她为何能将一家不被人看好的旧书店,经营得如此火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