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此文从立法、监管及司法多角度考察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现状特征,在深入探析和比较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法制建设及金融业发展现状,探索性提出优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措施建议:中国应构建横跨式符合中国实际的金融服务法;树立金融消费者倾斜性保护原则;建立专门独立、高级别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完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统合目标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期加强整合立法、监管和司法资源,完善中国金融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住房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构成对其保护的逻辑起点。具体而言,住房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不足并且面临差别待遇。在金融市场风险下,住房金融消费者安全也受到威胁。因而,借鉴国外治理金融危机的经验,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能够明确住房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目标,并能减少保护过程中的机构推诿等弊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明确金融产品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和金融机构责任,从而进一步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为实现住房金融消费者的公平权,有必要在立法中引入反歧视规则,杜绝住房金融服务中的差别待遇。最后,确立以消费者保护为目标的金融监管政策,减少住房金融消费者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消费模式,互联网金融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众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目前的市场繁荣与动乱并存,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应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入行条件低、技术要求不规范、信用危机等风险,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探究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从专门立法层面、监管层面、消费者维权层面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教育层面等方面多角度探索对策,以促进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信用卡市场具有信贷信息不对称特征,潜在信用风险与欺诈风险.信用卡安全问题引发了一系列金融、经济风险.社会信用环境劣化在实践中加剧了二者关联效应.治理之策在于:以金融信用立法体系化、规范化为目标,构建金融信用环境正式制度框架;以金融信用信息市场统一化为导向,确立信用信息资源交易与传递机制;以信用意识行为化、信用行为常规化为宗旨,改善社会信用非正式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国家P2P网贷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深度分析不能脱离本国的市场结构、行业准入制度、征信系统建设、投资市场环境等深层结构的剖析,通过对中美两国P2P网贷市场的具体运营背景的深层结构比较分析得出中美两国网贷消费者保护强度"弱"和"强"的结论。中国目前P2P网贷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显现出了统合立法层级低、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缺乏统一的消费者保护机构、消费者保护理念尚未与时俱进、网贷纠纷解决机制效率低下等弊端。而美国P2P网贷消费者保护统合立法层级较高、可操作性强且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有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以消费者保护理念为金融改革最高理念、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灵活简便且专业性强。应构建一个包括P2P网贷在内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立法体系、建立"一元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将P2P消费者保护理念作为P2P监管的最高理念、建立FOS和ODR机制融合发展的更加高效快捷的P2P网贷纠纷解决机制是保护中国P2P网贷消费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0年7月美国《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为探索视角,简要回顾了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历史和教训,指出消费者保护的思想不仅应该明确体现在金融监管目标中,还需设置达至目标的适当监管机构,同时提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力度与金融创新速度相匹配的问题。就中国学界对新法案高涨的借鉴热情,文章认为: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本土植入需考量现实条件,我国目前亟须完成的工作是提升金融消费者概念的认同程度并设置适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性机构。  相似文献   

7.
高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3):303-304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反映出传统的金融监管和金融消费者维权途径存在缺陷,在美、英等国纷纷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背景下,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也迅速展开。作为金融系统中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研究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对维护农户权益、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照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和OECD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高级原则》,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与世界主要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第一,没有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为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没有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与审慎监管并重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袁远 《经济纵横》2019,(6):122-12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愈加凸显。然而,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尚未建立,导致消费者财产和隐私屡遭侵犯、维权困难。应在厘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在宏观方面,应树立"公共产品型"的新型监管理念,将实现消费者保护作为重要监管目标,以监管科技为依托加强事中监管;在中观方面,应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门机构,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在微观方面,应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三权"保护制度,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纠纷在线解决制度。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从它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来说是消费者主权经济 ,消费信用又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因此对信用消费者给予法律保护是市场经济立法的重要方面。文章在对信用卡交易中消费者权益被剥夺限制的情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信用卡交易中保护持卡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已过去的将近50年间,欧洲关于消费者保护和银行这两个领域的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这两个领域或者通过立法或者通过法院判例在经常地相互影响。尤其是欧盟,其消费者保护的政策和立法对银行监管削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欧盟的共同体机构如何运用消费者保护的政策来影响银行一体化立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对国际金融监管中的新走向——消费者保护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公司合并对公司债权人的债权实现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应以损害公司合并效率为代价。新《公司法》很好地确立了这一立法价值取向,但是在保护债权人制度的具体设计上,却存在诸多的缺陷,特别是没有规定债权人权利损害的救济请求权,对债权人的保护殊为不利,需要立法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3.
反思"信用权"——以完善我国信用征信体系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阁 《经济经纬》2006,(6):153-156
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美国信用立法的经验以及我国信用严重缺失的社会现实都表明,确立“信用权”不符合在我国建立诚信社会的法律价值诉求。学界试图将有关自然人及法人的信用的保护统一纳入到“信用权”的框架下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引发“信用权”是人格权还是无形财产权的争论,“信用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将面临难题。因此,在完善我国信用征信体系的背景下,应由名誉权和隐私权对自然人信用利益加以保护。对法人信用利益的保护,应分别置于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商誉相关规定的保护之下。  相似文献   

14.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把公众的视线聚焦于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消费者保护上,重新审视、完善《消费者保护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消费者保护法》和《反垄断法》都属于消费者保护法法律规范内容体系,只是在不同层级的消费者保护法律规范中对消费者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因此,两者在立法宗旨、立法出发点、保护环节上存在差异,又在交易结果、增进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相互补充和交叉。正确认识两法的异同有助于更为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15.
关于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展农村消费信贷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客观需要,约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消费信贷的配套服务机制缺失、农村金融业不发达、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因此,转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信贷环境、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是拓展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利益机制、经营观念、信贷风险等方面,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应从推进经济制度改革、转变经营观念,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开发潜在优质客户群,防范信贷风险、构建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及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信贷业务水平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has investigated the determinants of total consumer credit for the USA over the period 1968:Q1 to 2011:Q3. Using Breitung's (2001) non-parametric rank tests, we find the existence of linear cointegrat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sumer credit models. Enders and Siklos' (2001) threshold adjustment tests revealed that non-linearity is present slightly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10% level) in the consumer credit model with a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federal funds rate), while there exists a linear and symmetric cointegrating relationship in the models with medium (3 years) and long (10 years) term interest rates. Application of the linear cointegrating techniques (fully modified OLS, canonical cointegrating regression and general to specific) show that consumer credit responds more significantly to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than th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We use these results to assess the popular belief that abnormality in the consumer credit set the stage for the 2007–08 crisis and severe recession.  相似文献   

18.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会计信用环境,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会计问题。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完善会计诚信教育体制建设,将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把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加强会计诚信的立法和执法建设等,是我国加强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风险与政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方面,需要控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风险,另一方面,又需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信用环境不够健全,宏观调控没有到位,金融监管存在缺陷,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政府要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进行政策控制: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法规,健全个人消费信贷信用环境,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宏观调控,强化个人消费信贷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20.
We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any asymmetric effects in the US consumer credit. In doing so, we utilize the asymmetric cointegration methods proposed by Breitung (2001, 2002) and Enders and Siklos (2001). Furthermore, we tend to explore two additional dimensions in this literature. First, whether asymmetries (if any) are persistent over‐time in the credit demand model. Second, whether the Great recession contributed to any asymmetric impacts on the credit demand.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of consumer credit (credit, income, wealth and interest rate on personal loans) is asymmetric.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direct sources of this asymmetric result, our intuition is that it is linked to the structural breaks in the rate of personal loans encountered in the early 1980s. Moreover, we find no strong evidence that much of the asymmetric impacts in consumer credit were experienced in the Great recession. Neither have we attained evidence that asymmetric impacts on credit demand are persistent over‐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