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 ,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模型进行反思与拓展 ,认为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 ,其迁移决策的依据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构建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 ,并在此模型基础上 ,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模型内生性建模的研究思路及其关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并考虑中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现实,加入“迁移成本”、“城市成本”和“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三个变量,建立了内生的一般均衡模型,深入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取决于“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迁移成本”和“城市成本”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由此得出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1·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根据市场规律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增加值,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对农民而言,农村内部的产业转移风险较小,而比较收益却较高。政府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引导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2·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据统计,2003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0·5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7·1%。因此,建立并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可减少农民用…  相似文献   

4.
聂亚珍 《当代经济》2007,(19):94-95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但产业转移才是根本.因此必须根据问题成因,坚持科学原则,以产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三农"问题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收入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打造原生态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佳径之一。对于农民来说,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改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城镇化;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增加农业产出,有利于农产品的就地销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住户参与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年度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达40%左右,转移农户占全部农村住户的比例达70%左右。农户对转移就业的参与概率随初始收入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至初始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之后开始下降;较多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户参与转移就业,但对农户参与就地转移的负面影响要小于异地转移;较多的农业固定资产不利于农户参与异地转移,而较多的非农业固定资产有利于其参与就地转移;家庭人口特征、社会资本等因素也会对农户参与转移就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聂亚珍 《当代经济》2007,(10S):94-95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湖北省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但产业转移才是根本。因此必须根据问题成因,坚持科学原则,以产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业发展探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收入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佳径之一。对于农民来说,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改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城镇化;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增加农业产出,有利于农产品的就地销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对农村已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和城市化迁移意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据此提出了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中,边际生产率小于平均生产率的那部分人口叫做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他们转移进城意义重大。文章在修正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即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概率、增加他们可能获得的实际收入、降低机会成本及转移成本,从而增加农民进城的预期收入。  相似文献   

13.
李仙娥  杨勇 《生产力研究》2006,(12):28-30,49
文章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定量分析,得出城乡失业率比增大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比可以缩小6.2326个百分点,而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由于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对工作信息和迁移目的地信息的获取全面与否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汪晓文  刘佳  潘剑虹 《时代经贸》2012,(14):158-160
农民增收闸题既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工资性收入逐渐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源泉。在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农村劳动力素质、城镇化水平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水平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秽等措施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问题既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工资性收入逐渐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源泉。在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劳动力素质、城镇化水平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水平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措施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采用市场机制配置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其权益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起积极作用。文章基于成都市郫都区实践,分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以及入市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显化并增值,在此过程中,政府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方式获得收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凭借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获得土地收益,并以2∶8的比例在农民个人和集体之间分配,成为农民个人及集体的土地财产性收益;(2)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民获得"租金(现金分红)、股金、薪金和公益金",即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入市当年农民人均直接获取土地财产性收益2 086元;(3)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助推农民增收存在存量土地资源不够多、制度不够全等制约因素,需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供给,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因此为了避免各种制度的约束我们提倡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链升级,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等方法。为了解农业产业链升级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二者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4,(11):59-60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性和增加非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原理出发,研究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并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矛盾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笔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