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品牌的重新洗牌和崛起阶段,国外汽车品牌不断冲击中国汽车市场,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汽车自主品牌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树立自主品牌.发展和提升自主品牌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品牌文化建设的角度,以期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长期发展和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提出可供借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经营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世界知名企业相比,我国汽车业在企业规模、产品技术、性能、质量、品牌价值、利润等方面与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树立自主品牌,发展和提升自主品牌已迫在眉睫。因此,我国汽车工业的长期发展和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文针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问题,结合相关理论,从自主品牌概念的诠释和界定入手,分析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经营现状分析,最后提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汽车工业为代表,在经历了"失去的50年"之后,自主品牌成为从口号论争到竞相行动的新热潮四年前,自主品牌突然成为中国汽车行业讨论的焦点,在经历了50年发展后,失去了太多的整个汽车产业仿佛突然被人从春秋大梦中敲醒。到2007年,所有国内汽车厂商都已经开始行动。2004年,中国需不需要自主品牌"这样的专题还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现在已经成为不值一哂的话题:2006年,"合资企业能不能产生自主品牌"还是疑问,当时有  相似文献   

4.
《品牌》2015,(5):6-7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占据主要市场,品牌竞争逐渐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但目前我国的自主汽车品牌现状还不容乐观,企业品牌战略也走过一些弯路。本文谨以中国汽车市场典型国产品牌为例,对自主汽车品牌战略的发展变化通过实际案例作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媒体以及相关方面开始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大量报道并展开了讨论。其中,2004年4月17日由中国汽车报组织召开的关于“自主开发、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创新论坛,将这方面的讨论推向高潮。诚然,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界的一致声音,也是所有关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各方人士的一致心愿。但是,关于自主品牌以及如何发展中国汤车工业自主品牌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明确并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汽车企业不仅在竞争力上存在着较弱的问题,在汽车的性能方面也有待提升。本文针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提升等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WTO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将逐步取消汽车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并加大降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价格竞争已退为市场竞争的次要手段,汽车品牌大战已正式展开,这使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汽车工业已有5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在轿车生产上至今仍然以组装外国产品为主.令人尴尬的事实向国人提出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是否应该并如何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汽车工业?在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乘用车领域就建立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必要性、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途径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WTO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将逐步取消汽车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并加大降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价格竞争已退为市场竞争的次要手段,汽车品牌大战已正式展开,这使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汽车工业已有5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在轿车生产上至今仍然以组装外国产品为主.令人尴尬的事实向国人提出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是否应该并如何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汽车工业?在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乘用车领域就建立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必要性、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途径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启蒙阶段、创立阶段、成长阶段、飞跃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主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中国汽车品牌在人们印象中是低端低廉、技术不成熟;现在,人们印象则是技术发展进步快、制造工艺已不输合资。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吉利、长城哈弗、宝骏为代表,阐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所发生的变化,研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主品牌经过了10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进步在业内有目共睹,有些自主品牌甚至已经走出了国门,让世界上更多的汽车用户开始了解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同样,在今年刚刚过去的前7个月,自主品牌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销量一路走高,让更多的人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了更乐观的预期。  相似文献   

11.
待选实事一: 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重点扶持汽车业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如何趁全球汽车业萧条之际加大自主品牌汽车建设,从代工模式成功转型至拥有竞争力的自主汽车品牌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一个让世人惊奇的快速增长过程,在短短时间内已经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大国和销售市场。同时,在近几年,自主品牌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从去年一来,自主品牌的发展却出现了困境。那么,自主品牌发展面临什么苦难?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困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1958年在南汽诞生时,被命名为“跃进“.“跃进“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如今跃进汽车的社会保有量超过了140万辆.跃进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民族品牌,经过几代南汽人的细心耕耘和精心呵护,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1958年在南汽诞生时,被命名为“跃进”。“跃进”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如今跃进汽车的社会保有量超过了140万辆。跃进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民族品牌,经过几代南汽人的细心耕耘和精心呵护,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15.
汽车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某种产品相联系,二是与竞争产品相区别,三是保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服务的一致性。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深层次的价值体现在用户的生活方式、自我价值、精神满足、群体归属感等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与发展,汽车品牌的经营与管理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毫无疑问,200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百花竞放的一年,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倍受考炼的一年。北京源流汽车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实态”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下面介绍的是“品牌实态研究”成果之一——汽车品牌认知度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月15日.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美合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业.美国汽车公司切诺基XU系列四轮驱动越野车正式落户北京生产:自此,中国汽车工业大规模引入外资.实行全方位开放政策。在随后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合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这20余年台资合作的得与失.除了让“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弦外音.合资车企“婚”变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另一道“心痛”的风景:离婚、抢婚、悔婚、退婚任何故事的发生部不觉得希奇。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品牌汽车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一汽和上汽做为国内特大型汽车企业在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方面有了一定的经历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通过对两个公司发展自主品牌模式的简介、评价和比较,总结发展自主品牌的经验和教训,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北京车展,中国汽车军团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毅然崛起。中国的汽车市场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关注的重点。同时,这股激荡的汽车洪流引发了传播者对品牌建设的思考:中国汽车品牌何时才能成功开创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品牌?而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品牌的媒介选择之路又要如何前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告》2005,(7):177-179
“2005CCTV汽车行业高峰论坛”分别对合资汽车品牌和本土汽车自主品牌如何建设与提升品牌展开了专题对话和深入的讨论。论坛采取了丰富的对话形式,做选择题、举牌问答,企业家与主持人脑力激荡、智慧碰撞,充分阐述了各自品牌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汽车品牌发展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在未来市场激烈竞争中的策略;中国汽车报社副社长辛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薛旭、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林雷作为特邀场下嘉宾,分别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副主任何海明代表CCTV广告部致辞。  相似文献   

20.
<正>从2009年我国产销规模突破了1000万辆开始,至今,中国已经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汽车品牌如何发展,一直是每一位中国汽车人的心结。由小变大易,由大变强难。在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和日益凸现的经济地位不相协调,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在乘用车领域,有近60%的市场份额仍然被合资品牌占据,中国品牌的车型在销量TOP100所占的比例不到1/3,我们还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