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增长。然而,中国企业面临比较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融资约束是否对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呢?通过微观视角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融资约束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这种约束作用对外源融资依赖度较高行业的影响更为严重;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的这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闫帅 《保险研究》2022,(5):3-16
本文研究了国家风险、海外投资保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海外投资保险通过风险补偿效应和保单融资效应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补偿效应对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当保单融资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或当风险补偿效应能够弥补保单融资导致的融资成本上升时,海外投资保险对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当保单融资成本过高,风险补偿效应无法弥补保单融资导致的融资成本上升时,海外投资保险对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抑制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东道国国家风险对中国对该国的直接投资具有抑制作用,海外投资保险对中国对该国的直接投资具有促进作用,且国家风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的影响在中等风险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为明显,海外投资保险在促进资金融通,保障中国企业海外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实体企业的发展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配置金融资产,其经济后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效应占主导。对投资不足的样本而言,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非但没有扮演“蓄水池”角色,反而通过降低企业创新和商业信用的路径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实体企业金融化也显著降低了高融资约束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于丰富企业金融化以及提升全要素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2007-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数据,围绕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融资约束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显著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倾向,这种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二是从融资约束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助于抑制高融资约束企业的金融化倾向,而对低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不显著。由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促进实体企业经营绩效改善中的作用,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走依靠公司治理改革、运营机制创新、组织管理变革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避免企业过度依赖要素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投入和资本运作来实现规模扩张、利润增加。二是要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金融资源供给结构并提升供给效率,将发挥好全要素生产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与推动企业"去杠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企业价值提升作为经营考核目标,抑制一部分实体企业推行过度金融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跨国投资、风险决策和异质性企业理论,构建面板定序Logit回归模型,依据1163家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考量汇率预期、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国多元化,人民币波动预期抑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国多元化。结合前景理论的分析表明,在人民币升值和贬值预期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均呈现风险厌恶,但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对汇率更为敏感。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所有权性质通过调节企业对汇率预期的敏感程度,进而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融资约束程度提高会放大企业对汇率预期的敏感性,这一放大效果因企业所有权性质而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2007年监管改革为背景,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续贷限制政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续贷限制抑制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2)融资约束是续贷限制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作用渠道。(3)相较于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的样本,续贷限制对内部治理水平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明显。(4)相较于金融科技发展较好的地区样本,续贷限制对金融科技发展差地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抑制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科技金融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打通国内大循环,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企业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科技金融,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就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生产集中度。影响机制的相关分析显示:科技金融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激励企业创新,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集中度的提升;并且这一促进作用对国有企业与成长期企业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实现企业间均衡发展等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类企业进行经验检验.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能够有效改善传统金融中存在的"金融歧视"与"金融错配"问题.机制分析表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数字金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发展通过减少企业融资约束与缩短财务违约距离,有效激发战略新兴产业等企业开展绿色创新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科技金融发展有效降低了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时的风险厌恶程度,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的投资效率。此外,外部监管力量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科技金融赋能企业绿色创新的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0.
罗琼  刘志成  曹小衡 《征信》2016,(4):59-69
使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企业融资能力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考虑了企业的异质性后发现:企业外源融资能力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是正向的,尤其对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与国有出口企业相比,私营出口企业生产率对外源融资能力的依赖性更强,其中低流动性企业对外源融资能力依赖性高于高流动性企业;外资的进入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提升企业生产率,企业融资能力通过保证研发活动的顺利实施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角度出发,利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 2004-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模实证研究金融发展对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瓶颈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投资与其内部现金流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发展能够缓解中小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现象,且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瓶颈约束缓释效果越强,即减缓了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Given the increasing focus on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y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participate in green governance and scale up their green investment; however, many enterprises still experienc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ur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green governance can mitigate corporate financing constraints. Using a sample of Chinese, A-share listed, high-pollution enterprises from 2013 to 2018, we find that corporate green governance practic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ease corporate financing constraints. This effect is pronounced in areas with high level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not only proposes a channel for alleviat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but also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for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in emerging markets.  相似文献   

13.
罗长远  曾帅 《金融研究》2020,484(10):92-112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以中国2007-2017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走出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与未参与的企业相比,融资约束水平有所上升。该效应对处于重点对接省份的参与企业可能更为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私人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所上升,而且处在重点对接行业和省份的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更有可能上升。从机制上看,由于观察周期尚短和其它因素的限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其在信贷资源获取、利润率和生产率等方面还未体现出优势来。从政策来讲,为更好地支持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对企业形成更有效的金融支持,以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要求持续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7年起排污费提高的政策冲击和2004-2013年工业企业污染数据,本文使用倍差法考察排污费提高的污染减排效果以及融资约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排污费提高后,污染排放水平显著下降,但产出也受到较大冲击;企业减排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大型企业主要通过降低污染强度的方式来降低污染排放,而中小型企业则主要采取降低生产规模的方式来降低污染排放;进一步基于环境投融资角度对企业减排行为的分析揭示,融资约束影响中小企业污染减排,加剧排污费提高对产出的影响。因此,提高绿色金融的环境投融资供给能力是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罗长远  曾帅 《金融研究》2015,484(10):92-112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以中国2007-2017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走出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与未参与的企业相比,融资约束水平有所上升。该效应对处于重点对接省份的参与企业可能更为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私人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所上升,而且处在重点对接行业和省份的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更有可能上升。从机制上看,由于观察周期尚短和其它因素的限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其在信贷资源获取、利润率和生产率等方面还未体现出优势来。从政策来讲,为更好地支持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对企业形成更有效的金融支持,以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张成思  郑宁 《金融研究》2019,469(7):1-18
本文基于实业和金融两类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重点考察不同所有权性质和不同行业企业的金融化驱动机制是否具有异质性,并探究不同类别金融投资对应结果的差异性特征。实证结果与已有研究以及传统印象并不一致:我们发现,风险规避是中国非国有企业和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显著驱动因素,而国有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则不存在这一特征;同时,非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投资主要由收益率差驱动,而在其他企业样本中均没有证据显示追逐利润是企业金融化的推动因素。不同企业样本的融资约束、杠杆率、成长性、流动性水平以及资产质量等因素对企业金融资产占比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区分企业金融投资中货币和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不同特性并考虑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结果表明货币类金融资产和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驱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对于货币类金融资产投资,国有企业主要受资本逐利因素推动,其他企业则未体现这一特征;对于非货币类金融资产投资,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均受到风险因素驱动,而国有企业则不受影响;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纳入金融资产后结果则未产生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将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变化同时纳入杠杆率模型,分别建立中国上市公司的衰退模型和扩张模型,结合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周期异步性对企业杠杆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发现:周期异步性对企业杠杆率的直接效应呈逆周期性特征,间接效应呈顺周期性;衰退期时,再融资企业杠杆率对周期性变动比融资受限企业更为敏感。研究对于监管当局综合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制定、调整、完善企业债务融资政策,帮助企业深入理解债务融资环境,提升债务融资能力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流动性,缓解融资约束;另一方面也因投机动机而占用企业流动性资源,加剧融资约束,对实体投资造成挤压。这是形成企业金融化的"投资挤出效应"和"蓄水池效应"两种现象并存的内在机制。为衡量这种内在机制,本文使用2007—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样本,对金融资产配置的流动性管理效应展开分析。结果显示: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收益会推动超额现金的持有,通过超额现金的中介效应引致了融资约束程度的缓解;而企业持有金融资产行为则产生相反的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典型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无论是外部股东的投票机制,还是来自内部的代理成本与高管持股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资产配置产生的流动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 how state-ownership affects financial constraints on investment of Chinese-listed firms during 1999–2008. We find that although an average sample firm experiences some degree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state-ownership does not necessarily help in reducing the firm's financial constraints on investment. Further evidence shows that state-ownership does not lead to more borrowing from the Chinese banking sector, implying that state-ownership does not necessarily reduce the firm's financial constraints via the state-controlled banking sector. We consider not only the standard factors in the investment equation, but also the firm's equity financing behaviour explicitly. The result is robust to both the conventional proxy for financial constraints, i.e. the investment–cash-flow sensitivity, and a recently developed proxy for financial constraints, i.e. the KZ index.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a's corporatisation movement is effective in that soft budget constraints once enjoyed by forme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been removed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corporatisation. These firms, although still state-involved, can be seen as modern corporations operating in a market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王遥  王文蔚 《金融研究》2021,498(12):38-56
本文通过模型模拟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了环境灾害损失冲击对于银行违约率的影响。本文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环境灾害冲击会显著提升银行体系的违约率水平,同时伴随着企业融资溢价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经济活动的萎缩;实证研究发现:环境灾害损失冲击会导致银行违约率水平显著提升。且与理论分析一致,本文实证发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水平、企业的资本折损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在环境灾害影响银行违约率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传导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灾害冲击及其导致的银行违约率上升还会降低银行的风险偏好水平,降低放贷规模和主动风险承担,并反作用于实体企业,提升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成本。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基于中国视角的环境物理风险研究,刻画了环境灾害损失对于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其后续效应,为政策部门防范气候环境风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