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3—2012年数据,运用MIIT指数、G-L指数和RAC指数从静态、动态和比较优势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对中国在美制成品贸易地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不论从静态角度,还是从贸易增量的动态视角,中美制成品都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具有制成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比较而言,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显著的出口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较弱。  相似文献   

3.
产业内贸易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产品竞争的重要指标。通过运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来分析江苏食品在2000--2009年产业内贸易现状,揭示出江苏食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从而进一步提出江苏食品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加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深化,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和欧盟间产业内贸易额也逐年增加。运用GL指数,选取2000—2008年中欧贸易相关数据,对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水平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制成品贸易主要是建立在中欧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因素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研发投入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科技教育发展增加投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中欧研发水平的差距,但是对中国出口贸易转型的作用仍然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晶 《国际贸易问题》2008,130(1):14-20
本文利用HS分类方法将农产品分成24大类,分别计算了每类农产品和总体农产品从1996-2005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农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Brülhart指数显示我国农产品10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增量主要是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带来的。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和新加坡建交以来,伴随着两国经济增长,双边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中新双边贸易强度不断增强,但指数并不高,贸易合作前景广阔。相对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指数不如新加坡,新加坡在双边贸易中略占优势。中新双边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少数的产品;中新的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基于水平分工的产业内贸易,而是基于垂直分工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制品比重不断上升。本文应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1996-2006年中俄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中国对俄罗斯工业制品贸易中,既有产业内贸易,又有产业间贸易,但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处于发展初始阶段,水平亟待提升。中国应充分利用中俄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缘优势,挖掘这一地缘优势所蕴含的产业内贸易潜力,从而促进中俄贸易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丁燕波  郭晓合 《现代商业》2008,(14):202-203
本文从上海口岸与新加坡贸易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使用双边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从而得出双边贸易正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的结论.最后,提出了上海口岸如何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机遇,扩大与新加坡间双边贸易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分别计算了园艺产品从1997-2007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园艺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我国园艺产品11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园艺产品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引发的贸易增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根据《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将中国和新加坡双边贸易的4332类商品划分为173个产业,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做出实证分析:中国和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对促进两国以及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迎新 《价格月刊》2012,(2):47-49,67
服务贸易包括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四个模式。通过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重点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角度将服务贸易与传统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进行比较,运用了巴拉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重叠指数、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4个方面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服务贸易一个具体的产业部门,运输服务产业比较优势的测度一般基于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本文基于1992-2008年的贸易数据,对美中两国运输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做了比较分析;并通过美中双边运输服务贸易分项数据,对美中两国在客运服务、货运服务和港口服务三个分部门的比较优势做了深入论述,认为美中两国在运输服务产业内部各具优势、各有分工;对服务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不能仅仅依靠BOP数据,更应该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化程度、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和要素资源禀赋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的研究要么结合国际直接投资,要么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RCA指标。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视角出发,运用国际专业化指标,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2004年,资本品领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通过国别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以及中国融入了亚洲生产网络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年来中俄贸易的最新数据,本文运用出进口比率、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不同视角对中俄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中俄之间的贸易具有互补性;但不同行业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存在差异:中国在纺织品、水泥、农产品等行业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俄罗斯在军工、矿产、木材等行业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两国在五金、塑料、珠宝等行业的贸易具有较高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MS、TC、RCA指数和中国食品出口在各国受阻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相对劣势,并针对我国在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了中美两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及各纺织品类贸易互补性强度,并将美国发布的纺织行业技术通报(TBT)作为技术变量纳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优势强于美国,尤其表现在纺织制成品类;出口角度看,两国在纺织制成品类上呈现显著贸易互补性,进口角度看,两国在纺织原料上具有较强互补性。在影响因素中,技术壁垒、进口国经济、出口国人口及两国距离负向抑制中美纺织品贸易,出口国经济、进口国人口及人均收入之差正向促进中美纺织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英军  张立娜 《商业研究》2011,(11):161-168
选取"金砖四国"1994-2009年相关数据,本文采取只考虑出口因素的RCA指数和同时考虑进出口因素的RTA指数,对比分析了金砖四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从总体比较优势及分部门比较优势两个层面,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印度的服务贸易总体具有比较优势,其他三个国家都不具有比较优势;"金砖四国"的服务贸易分部门比较优势状况差异较大;人力资本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人均GDP并未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业增加值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有正向效应;此外,货物出口和吸收FDI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效应在不同部门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数据,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表明,尽管中国是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但文化贸易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且发展不平衡;中国文化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手工艺品、设计、视觉艺术品和新媒体这些外围的文化产品中,具有核心内容的影视媒介、音乐媒介、出版物及版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文化出口比重低、竞争力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