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深化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全面进入小康阶段,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8月公布的关于国家收入等级划分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此阶段,既面临着迅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被锁定在中等收入中难以发展的困境,这是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与此对应,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成为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大众旅游发展阶段的运行特征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旅游经济运行正在步入由国民旅游消费主导的大众旅游阶段.与改革开放初期以入境旅游接待为主体,团队观光、政府主导、创汇导向的发展阶段相比,旅游产业的市场基础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要求相应的政策设计和制度环境也随之做出调整.本文提出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新阶段的重要判断以及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政策可能的演化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轨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森林公园数量、面积、游客量、旅游收入等指标变化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省(区、市)、规划分区、全国4大地区各指标的变化与所占份额等方面的分析,系统地展现了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轨迹.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公园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起步阶段、急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快速成长阶段,具有时间分布上的加速现象、空间分布上的位移现象、游客量与旅游收入上的耦合现象、在全国旅游业地位上的提升现象.预测分析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森林公园事业还将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到2010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将由目前的1928处增加到2800处;西部地区森林公园比例有明显提高的趋势,其森林旅游收入份额将逐步提高;森林公园接待游客量和直接森林旅游收入将以20%左右的年增长率递增,到2010年,将分别超过4亿人次和200亿元;森林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到2010年,年游客量和综合旅游产值占全国旅游业的比重将分别达到19%和13%左右.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学锋 《旅游学刊》2012,27(9):9-16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几年中,中国出境旅游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超过20%,正是在此阶段中的2002年,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到达1660万人次,首次超过日本同年的1652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这个阶段,正是中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2000美元的过渡阶段.尽管出境旅游政策对出境旅游具有重要影响,但最终影响出境旅游能否成行的还是经济因素,即所谓的有效需求.因此,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旅游消费阶段,更有学者提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产生爆发式的出境旅游需求,达到3000美元即产生洲际旅游需求云云.文章通过对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境旅游的发展历程,发现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0000美元才是出境旅游爆发的阈值,且迅速超过10000美元的阶段才是保持出境旅游稳定增长的前提.对比这3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与经济背景的关系,不难得出中国出境旅游是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结论.中国出境旅游的超前发展仅仅是中国收入两极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3,18(5):10-14
在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中,云南省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可谓异军突起。它拥有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连续7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出全国水平;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去年为130多万,在全国列第8位;旅游外汇收入4.1亿,列第9位,旅游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龙头地位;全省旅游收入在其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12.8%。“彩云之南”的云南堪称为一个真正的“旅游王国”。凡是去过云南旅游的人,都对那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在苛刻的专业人士的眼光之下也是如此。云南旅游的成功究竟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在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市场推广、旅游企业发展等方面有哪些思路值得借鉴?本刊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对云南省旅游局局长、博士生导师罗明义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  相似文献   

6.
以西递为案例地,对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模型在中国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进程中的应用进行检验.该模型认为资本是推动遗产型社区景观商业化的主要动力,而各种亚文化之间的博弈则塑造了最终的商业化景观,模型指出遗产型社区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商业化、初级商业化、高级商业化、初级破坏、高级破坏和后破坏等6个阶段.通过历时性研究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表明该模型只有在前3个阶段是较为符合案例地情境的,案例地之所以没有按照后续的3个阶段发展下去,其背后的推力是政府的强有力干预.因此,创造性破坏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历史村镇旅游发展过程.研究最后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指出“公共部门政策”作为驱动力之一在第三阶段会出现一个分化,分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模型发展阶段的变化,并且“均衡”状态的出现除了第二、第六阶段外,还可能在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法制建设启动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法制全面建设时期,经过近30年的努力,应当说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从法哲学视角看,中国旅游法律之“体”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一个主要经由某些“技术”或“工具”而连接起来、以地方法规或规章为主体的、存在诸多冲突或矛盾的法律规则集合体,缺乏对综合性、依托性强的旅游行业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并经由此思考而构建体现旅游法精神的旅游法制。  相似文献   

8.
在《2008年旅游绿皮书》的国内旅游发展报告中,我曾经说到中国国内旅游在“十五”期间是“稳健的大步”,而“十一五”的这两年又表现为“适度的加速”。这是中国国内旅游业日臻成熟的表现,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中国旅游消费函数实证研究——兼与周文丽、李世平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函数是决定消费行为的函数,即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描述。近年来,很多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中国消费函数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却少有针对旅游消费函数的研究。周文丽和李世平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支撑,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我国的旅游消费函数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但是,周文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误用了E-G两步法的临界值,得出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对此,文章使用1994~2010年的年度数据重新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旅游消费和当期收入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基于绝对收入假说构建的旅游消费函数不能解释中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行为。(2)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行为通过了持久收入假说、合理预期的动态消费函数以及滞后调整的动态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而这些消费模型的内在一致性说明,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决策是由其持久收入决定,由于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使得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其旅游消费偏低。(3)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行为无法满足西方经典消费函数模型,一个原因在于旅游消费行为依靠闲暇时间,而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在带薪休假制度无法有效实施的前提下,更多依靠公共假期。文章将闲暇时间这一变量纳入旅游消费模型,发现闲暇时间的增加有助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提高。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山西旅游行业的专访记,我初跑这个行业时,便有旅行社的经理建议我去采访贺志勇,并半开玩笑地说,“贺嘴”在这个行业他是出了名的,言下之意,即贺志勇的健谈在业界堪称典范。时隔不到两载,商务旅行社已由一个当初刚成立不久的国内社升转为国际社,并进入全省旅游创汇前10名,荣获2000年全省旅游宣传招徕先进单位及全省15家最佳旅行社之一。如果说这一连串奇迹的创造离不开传奇人物“领航”的话,那奇人便是贺志勇了。  相似文献   

11.
在<2008年旅游绿皮书>的国内旅游发展报告中,我曾经说到中国国内旅游在"十五"期间是"稳健的大步",而"十一五"的这两年又表现为"适度的加速".这是中国国内旅游业日臻成熟的表现,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我国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年度数据,在分别对其总量和增长率序列进行定量探讨后,运用双阶段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动态过程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转移分析。结论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均大体呈不断攀升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呈U形变化,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呈周期性变化特征。(2)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维系快速(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要强于其保持低速(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维系快速(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要强于国际(国内)旅游收入。(3)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国际旅游收入,当其增长率较高时,通常都会存在潜在的较大不确定性,当其增长率较低时,所面临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也较小,国际旅游收入快速(低速)增长时的波动性显著强于国内旅游收入快速(低速)增长时的波动性。(4)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仍然具有持续攀升的强劲势头,同时也将会伴随较大的波动性,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维持平缓低位推进的可能性较大,与此相对应的波动性较小。  相似文献   

13.
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丁 《旅游学刊》2008,23(5):11-12
门票看似简单,却隐含了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旅游经济的模式问题.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旅游经济?显然,由于旅游门票具有操作简单、刚性配置、现金回笼、效率明显和收益保障等特征,在过去30年中国各地旅游市场的高速成长中,门票经营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导致在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蜕化为门票经济.  相似文献   

14.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支出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旅游者的经济条件、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国内现有的研究由于多采用宏观数据,缺少描述旅游者人口和行为特征的微观数据,对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失偏颇。文章采用2010年对中国24个城市的居民家庭进行调查收集到的旅游消费数据,综合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家庭为单位,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定量研究了影响家庭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除家庭资产和收入外,家庭对收入的预期显著影响家庭的旅游消费,这解释了旅游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变动比较敏感的原因。它折射的宏观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经济不景气时,旅游业可能是率先遭受冲击的产业。反之,当经济向好发展时,旅游业也往往蒸蒸日上。以户主年龄作为代理变量,调查还发现城市家庭的旅游消费与家庭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当户主年龄在25~34岁时家庭旅游消费支出达到高峰。此外家庭的风险偏好也显著影响家庭的旅游消费支出。借鉴美国消费金融调查用分类变量测度风险厌恶的方法,文章发现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家庭越愿意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从而相应地减少旅游消费支出。由于家庭承受的风险多数无法对冲,因此提高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家庭的旅游消费,恐怕单靠旅游产业自身还无法解决,需要保险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较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是与“旧常态”相对而言的.如果说2008年之前的海峡两岸旅游主要是受政治因素制约的单向发展的“旧常态”时期,那么,2008年之后的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则是进入到“新常态”阶段. 一、“旧常态”时期的两岸旅游发展 自1949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历经冲突、对峙、紧张、和缓、合作等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以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企业员工收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性别、婚姻、职位、企业盈利状况等.其基本结论是: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男性员工年度收入比女性员工的年度收入高20%左右,性别歧视严重;不同员工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员工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且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员工收入与工作经历呈现出倒"U"形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男性员工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父母身份对男性的收入产生积极影响,而对女性的收入产生负面影响;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张家界市旅游企业的员工平均收入水平在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转变,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度的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初步考虑,有十个重点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后奥运旅游效应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奥运与旅游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奥运会产生经济乃至政治收益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旅游是与奥运会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之一,可以说“奥运经济”这块蛋糕最大的受益者是旅游业。从奥运会与现代旅游的关系来看,奥运旅游是一种大型的事件旅游形式。奥运会的承办对举办国或举办城市甚至举办国的周边国家的旅游业在“前奥运”阶段、“中奥运”阶段、“后奥运”阶段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但从总体来讲,对旅游业影响最大、受关注度最高的是奥运会后的影响。一、后奥运旅游效应的表现1·品牌效应。奥运会举办之前与期间…  相似文献   

20.
客观地呈现中国消费者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特性及形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蔡利平 《旅游学刊》2007,22(1):16-18
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为此,本文建议对3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即对中国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中国旅游者的组成成分及中国出境游客的需求进行多方位高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