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四大古典爱情传说《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据考证均起源于河南。四大爱情传说在几千年的发展流传中形成了包括戏曲、文学、音乐舞蹈、影视、民风习俗、民间节日等庞大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由此,应整合这些经典爱情传说,亮出河南是"中国爱情文化之源"的旗帜,把"爱情文化之源"打造成河南又一张向外推广的名片。具体措施有:打造中原"爱情文化之源"的旅游专线;对四大传说的相关遗存进行保护和开发;建立博物馆,直观展示多彩的爱情传说文化;开发四大传说演艺旅游,打造文化盛宴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媒介正义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南方都市报》2008-2012年相关报道为个案,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报纸上的形象呈现。研究发现,在城市媒体营造的媒介环境中,外来务工人员多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往往与被关注的弱势形象和易冲动负面形象相关联,形象固定化、片面化,与城市市民相分割。笔者认为,大众媒介首先应该逐渐消除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以公平、公正、真实的姿态再现外来务工人员形象,以便使阅报大众对这一重要社会构成体有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3.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大学生精神境界,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引领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福建江夏学院近期组织了以“我读《大学》,大学“读”我”为主题的学习读书活动。目的是通过专题学习读书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实现:“我读《大学》,把握真精神”,“大学“读”我,获得大觉悟”;激发他们对传统优秀经典研读兴趣与热情,为传承文明,提升修养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周易》"太和"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思想史上“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史悠久。《周易》提出了“太和”哲学思想,将“太和”思想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以此建构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和谐”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审美观的理论基础。自先秦以降,汉、唐、宋、明等前贤,不断阐发丰富了“太和”哲学思想,使“太和”哲思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蕴,亦是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审美境界。“太和”思想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的民族思想文化渊源,具有重要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是理应继承弘扬的宝贵思想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5.
以儒家的“和”为思想基础,从文化内含上界定“孝”、“乐”、“和”三者的含义,并站在政治与社会伦理的角度,分析其三元同构的合理因素。“孝”、“乐”、“和”三者既紧密相连又相互补充,三元同构,共同丰富和延展了中国音乐的“和”文化意识特点。  相似文献   

6.
“小康社会”是一个让中国大众很容易理解的生活质量状态,如何用量化指标描绘“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这一新目标,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基本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商业和商业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商业之于人类社会酌重要性自不待言。汉语中关于各行各业的概括分类,无论是古代的“士农工商”,还是现代的“工农兵学商”,“商”都赫然在列。而且,商业一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在现代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在古代,“城”与“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城”者,“以盛民也”(《说文解字》),是用来安置百姓的地方,包含城市的很多基础设施。而“市”者,“买卖所之也”(《说文解字》),是做买卖,进行商业活动的地方。“市”与“城”共生并共同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城市。有“城”无“市”,不可想象,也绝无可能。我们都是“市”民,如果没有买卖,没有“买卖所之”的“市”,我等市民的衣食住行就无法得到保障。即便是在农村,人们也要有集市才能生存发展下去。《汉语大字典》中“市”有11个义项,其中7个与“买卖”和商业有关。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古代的祭祀文化、古人的原始观念和古代祭祀制度方面的内容,文章试图从“示”部字揭示其中蕴含的古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是桂林旅游的新定位,也是桂林旅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新旅游定位形成后面临的现实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笔者认为只有在"世界"、"山水"、"文化"、"体验"等方面做足文章,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定位目标。  相似文献   

12.
政府发挥作用,要合理区分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三者的界限,要爱护艺术家们的创造性,要因势利导。政府在首都文化生活中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铸造“首都之魂”———打造北京的文化品牌。人们对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确定,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各阶层群体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建设首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是城市之魂,失去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文化也是生产力。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充分认识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前途的,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沧浪之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权力"文化对"人性"的扭曲与消解。池大为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拥有者"与"权力消费者"层面,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家庭、亲友及整个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心态。当他身处的整个社会都以"权力"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来衡量池大为的所谓的健全人格和精神操守时,池大为所有操守的意义都被彻底化解,他与周围群体之间也完全失去了"精神对话"的可能。池大为要融进这个群体,惟有选择屈服。池大为不是屈服于权力,而是屈服于"权力"思维体系即"权力文化"。这是池大为的悲剧,但更是中国传统"权力"文化的悲剧。小说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这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4.
秦国吞并六国,完成天下一统,自然与其积极进取、求实重农、好武重法等秦文化特点有关,但秦文化留下的文字典藉很少,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该书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主要因其汇萃了先秦诸子的一些思想。这既体现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趋向,而且因统一后的文化禁锢,使其资料价值更显珍贵。由于秦文化重农求实的功利色彩很浓,故该书中关于农业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就此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5.
流行文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最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我们要客观的分析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经典战争小说,《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商业活动,不能仅仅单向地归因于“商场如战场”的修辞场域,而还应归因于其“战场如商场”的反向修辞,即它常常运用一系列经营性的修辞语来叙述战争故事。如以“借还”、“赚赔”等修辞语来叙述敌我争斗情势,以“赏罚”、“买卖”等修辞语来建构主从关系,尤其是君臣关系,等等。《三国演义》还采取了“奸商”、“奸贼”、“奸雄”等角色互拟策略,叙述战争故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战场如商场”的修辞思维,使得人们无需进行话语置换,便可得心应手地直接搬弄到商务运营等经济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就已经兴起了原始民主思想与言论自由思潮,稷下学宫就是一个自由论辩的场所,引发了百家争鸣的高潮。《管子》一书正是在这种原始民主思想、自由主义背景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百家争鸣的投影。《管子》提倡言论传播的自由,要求君主要善于听取民众的意见,君臣之间、群臣之间也要做到言论传播的畅通。但是《管子》对舆论传播的控制是很严厉的,采用法制的手段实行禁止、诛罚等,客观上要求言论要"名实相符",在某种程度上还反对著书立说。《管子》一方面提倡言论传播自由,另一方面又对舆论传播进行控制,这正是民主与法制这对矛盾范畴具有一定张力和弹性的体现。这对我们仍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以人为本”培养模式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实质,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的特定功能,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文章以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论美国"公共新闻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公共新闻"运动。尽管它至今没有形成确定的概念与清晰的理论框架,但围绕"为人民"这一理念,力图挽救日益堕落的公共生活以及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推动了"美国新闻史上最有组织的内部社会运动"。但这一运动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无法摆脱媒体专业主义、企业形态、合作分工的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公众为表达自己的声音而要求的近用权,势必被更为民主的"市民新闻"所替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士族经济生活有关故事的挖掘梳理,分析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经济地位的变化给他们精神世界所带来的重大影响,进而为文化史和文学史研究中有关魏晋士人的洒脱人生态度寻找一种现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