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新形势下传统高耗能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亟需通过协同创新网络组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机制和创新治理机制,构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的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协同度模型以剖析其协同过程。以神华集团为例通过2008-2016年期间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的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3个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协同作用促进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果,京冀产业转移承接正逐步升级。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和产业梯度双重视角对京冀产业转移承接的动力进行分析,指出京冀产业符合梯度转移的特点,但存在协同机制欠缺、承接平台产业定位模糊、产业布局碎片化与产业结构同质化、承接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转移承接的速度与质量。为此,从四个方面提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河北路径":加强统筹谋划并完善协同机制;细化承接平台的产业定位;深化产业链的纵向合作;推进共建园区的升级建设。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属于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通过政府引导和机制安排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创新模式,产生非线性效用的系统叠加效果。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包含主体网络、投入、产出和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动力模型,描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因果关系。本文运用动态仿真工具,绘制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流图,设定关键变量方程,通过调整相关参数模拟运行,得出创新是形成产教融合新格局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更为城市价值提升积蓄动力。本文构建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为基础的机制组合策略,保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由此引申到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两种基本形态--"小企业群生型"和"主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模式的不同创新绩效及产业升级动力模式差异的解释.指出,主企业领导型的集群分工模式对于改变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普遍模仿和跟随行为盛行所导致的"集体创新动力缺失"困境以及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可能具有内生推动机制与中国现实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破解行业机制体制瓶颈进行科技创新。文章从林业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出发,以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例,提出组织管理体系和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人员考评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式、国际合作5个方面探索构建协同管理模式,创新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6.
杨萍 《改革与战略》2014,(12):125-127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孟静 《科技和产业》2022,22(10):318-325
立足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根据安徽省创新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现状,探究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产业基础不高、协同创新不够、高端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创新进一步推动安徽省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基于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按照业态去谋划和布局产业发展模式,分别从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科技催生3类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最后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金融科技融合、精准落实政策支持、加大高端人才引培、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构建了由经济要素持有者(企业)、科技要素持有者(大学、科研院所)和产业要素持有者(供应商、ODM/OEM)等多主体介入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技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地,阐述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与外部创新主体的主要合作模式,以及面向合作对象的利益协调机制,并结合案例企业的四个典型创新项目对比验证。研究发现:多要素持有者介入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及其商品化;建立系统的、相互关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审视技术绩效水平并寻找解决路径,辅以利益协调机制可以调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差异问题,进而改善技术创新综合绩效。  相似文献   

9.
一、内蒙古形成创新发展的背景观点 (一)新产业革命驱动下,创新是引领内蒙古经济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 针对我区经济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的现实,突破传统规模化扩张思维,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乃是推动全区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新产业革命是这轮结构调整的根源.因此,就内蒙古而言,重塑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破解"新常态"下的战略难题,必须以第四次新技术与产业革命为背景驱动,将创新作为引领全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尽早主动付诸于我区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中,积极探索创新型转型升级路径以及与战略新兴产业交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面临2008经济寒流,创新无疑成为民营企业突出困境的法宝。本文通过对目前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分析,认为民营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同时对影响企业创新动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深入分析后,构建了以民营企业家为核心的民营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为如何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从微观视角对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进行研究,提出汽车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模型,即汽车企业应构建市场感知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网络能力,通过学习提升机制和能力进化机制来实现汽车企业全球价值链上价值量的提升.通过对江西汽车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的主要能力,通过学习提升机制和能力进化机制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上价值量的提升;学习提升机制正向作用于能力进化机制,最终正向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上价值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经过实地调研,针对目前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参与PPP模式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红军 《改革与战略》2011,27(5):155-157
随着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为了解决政府资金短缺、建设和运作效率不高的问题,政府广泛采用了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公私合作(PPP)模式进行项目运作。中小企业参与PPP模式并获得技术创新的发展是值得长期关注的研究问题。文章以参与PPP模式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这些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规模、企业所在区域和企业管理者信用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与地级市的匹配数据,实证分析FDI技术溢出和协同创新及两者互动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作用,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企业所有制和产业类型下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和企业间协同创新能显著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且形成积极交互效应,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技术升级的作用不显著,尚未与FDI技术溢出形成合力;在国有企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FDI技术溢出与企业间协同创新的交互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使用统计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以2000—2019年CSSCI数据库的609篇装备制造业文献作为对象,从年度、期刊、作者与机构概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研究分布特征,根据高共被引文献归纳提炼了装备制造业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研究范围、深度、层次3个方面归纳了装备制造业研究热点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近20年来装备制造业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已形成稳定的期刊群,研究机构与作者多集中在具有军工背景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的北方省市院校;理论基础为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网络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创新网络及其结构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关系等对装备制造业演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范围、深度、层次随实践发展呈现动态演化特征与趋势.  相似文献   

16.
周伟龙  袁健红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82-85
在吸收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态模式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适用于解释后发国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动态模型,即后发国家产业演进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文章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和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问题,最后针对国内石化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实现石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杰  洪进  汪凯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2):67-69
工业创新成为解释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努力实现成功的工业创新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但在企业规模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对于工业创新与规模关系的把握依然存在着误区.通过系统分析工业创新思想传统和新近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例,文章试图在规模变化背景中动态考察工业创新在微观发生中的基本规律,并据此指出规模问题研究的现实管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盛革 《特区经济》2014,(3):92-94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基于价值网视角,理论描绘了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型。该模型刻划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能够帮助分析国内传统制造业低效的分工体系和交易效率对产业升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打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