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不断推进改革,电力市场力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研究至关重要。为研究市场监管对电力市场价格风险的动态影响,从报价行为、行使动机、行使条件和历史表现四个方面考虑等报价串谋、容量持留、极端报价三种风险类型特征,总结电力市场力风险及市场价格风险因素,构建电力市场价格风险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某地区电力现货市场为例,确定模型参数并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动态模拟市场监管对电力市场价格风险水平的影响演变,通过调控不同监管力度得到各类监管对市场价格风险水平的影响程度,据此确定最佳监管方案,使市场主体的价格风险水平达到正常状态,对电力市场稳步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市场交易模式包括强制性电力库和双边交易两种类型,它们在市场主体关系、投标与报价、出清价格与解决不平衡成本等方面有明显差别。就发展趋势而言,电力市场倾向于更少使用短期现货市场,而转为使用长期双边合同或电力期货工具,以抑制市场支配力,对冲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单个发电商和单个购电商的双边叫价的静态贝叶斯博弈模型与算法,以及当发电商与购电商采用线性策略时分析模型的贝叶斯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性。本文的分析可为发电商和购电商在双边叫价交易中的报价行为提供指导,并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初衷,研究建立以中长期交易规避风险、现货交易发现价格的电力电量平衡机制,以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能源风电、光伏的边际成本很低,它们将具备竞争优势。通过现货市场建设发现了电力价格,进行了资源优化配置,并最终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而蒙西电网现货交易规则和方案的要求,只是风、火发电主体之间发电权的改变,且原有的计划交易模式、交易电量、火风配比关系均为实质性不变。实质是风电向火电利润让渡的过程,且华电新能源区域装机占比远高于火电区域装机占比,对区域整体效益不利。  相似文献   

5.
魏曼  李伟 《消费导刊》2012,(7):34-34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对其利润以及电力市场的运营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发电商的最优竞价策略问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现有的竞价策略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邹小燕 《中国物价》2007,(5):15-18,21
本文运用西班牙电力市场的实际数据对统一出清价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指出在该机制下发电公司要实施市场力行为抬高报价,从而降低了电力市场的效率,使得该机制下市场的社会福利较低。根据这一结论,本文提出应设计一种新的价格机制替代统一出清价格机制,抑制发电公司实施市场力抬高报价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晓阳 《市场周刊》2004,(47):38-38
华东聚酯十方切片报价结算11500元/吨,报价11600元/吨,华南聚酯报价也与此相同:不过切片报价的出台对现货市场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促进作用,倒是PTA合同价的高调出台对聚酯切片的现货价格有所触动,受成本上涨拉动的影响,华东地区的聚酯切片价格也有所上升。江浙多数聚酯厂对半光长丝级切片的报价11200元/吨(现款自提价),比上周上涨了100元/吨左右,实际的成交价格也上涨到了11150—11200元/吨左右,  相似文献   

8.
对外报价是货物出口贸易中必须遇到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本币与外币的“换汇折算率”,并融合了外贸公司的利润目标,分析并说明了外贸从业人员如何通过综合考虑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预期利润率等变量,将商品的本币价格快速而准确地换算成外币价格,对外报价。  相似文献   

9.
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是近年来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发现电力价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在分析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背景,交易机制设计,交易规则的基础上,以山西国锦煤电有限公司为例,研究其开展电力现货交易的开展情况,并从公司内部管理,定价机制,差异化营销策略和风险管理体系这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希望对国内其他开展电力现货的公司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忠东 《市场周刊》2004,(39):38-38
国庆节后恢复交易的PTA市场给人惊喜,开市以来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国内的人民币现货价格率先发力,市场报价一路上扬到了本周二的8800元/吨(现款自提价),而从上周末到本周一还有数单交易在8700元/吨(现款自提价)上下达成交易。华东地区市场上的一般贸易商都不太肯轻易再出售低价的PTA,市场上的报价也不是太多,绝大部分的贸易商都感觉行情还会再往上涨一点,所以暂时不急着进行报价抛货,大家都集中的捂货使市场上人民币备感吃香,一货难求,聚酯工厂的购买力也充分得到调动。  相似文献   

11.
试析期货市场对现货价格波动的影响钱华,潘洁现货市场上,商品生产者只能根据反映目前市场供求状况的现货市场价格,作为其进行下一周期决策的依据,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实现其价值,取决于下周期的供求关系。因此,现货市场价格决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现货市场价格只...  相似文献   

12.
地方电力价格在1995年前属省管价格,1995年后省物价局对地方电力价格管理进行调整改革,规定地方电力价格由地方物价部门在“符合成本补偿、合理盈利、公平负担、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有利于地方电网发展”的五条原则下,按照“负债部分10年还清贷款本金,资金部分按15%回报率核定”的作价办法制定测算地方电力综合平均电价报上一级物价部门审批后,再按实际分类比例确定分类目标电价执行;1998年后农村综合电价管理权限调整改革为省管价格,市(地)、县测算逐级上报审批执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探究电力期货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对我国新一轮电价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美国PJM电力市场的高频数据,通过信息份额模型(I-S)等方法研究了电力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说明期货电价和现货电价具有长期的平衡关系,但并不能说明电力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因此,我国在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时不要急于推出电力期货,而是应该完善电价的市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衔接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中国政府鼓励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目前,各现货市场试点省份在D-3甚至D-2日前对中长期合同进行分时段分解,一方面,中长期分解曲线与现货市场实际曲线相差较大,另一方面,即使中长期曲线与现货市场曲线分解完全一致,但这会与现货市场出现重叠。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集中式电力现货市场下中长期合同电量、电价分时段分解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首先总结了中国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的具体做法,然后从促进市场功能发挥和提高市场运营效率两个方面分析了中长期合同分解的合理性。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了集中式电力现货市场下中长期合同不应该进行分解的结论。据此,提出应以“日清月结”结算模式为基础,将年度分月、月度中长期合同不做日分时段分解而是按月与现货市场交易做差价合同结算。同时,通过模拟测算实证了建议的可行性,即中长期合同不分解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统一出清与按报价支付价格机制是目前电力市场中两种主要的价格机制,理论和实践中关于这两种机制在经济效率上孰优孰劣的争论比较激烈。本文以我国发电市场结构为基础,借鉴IEEE—RTS96中的数据对这两种价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实证数据结果比较这两种价格机制的经济效率,结论显示这两种机制都不具有激励相容性,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价格机制来解决电力市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期船板市场价格大体稳定,交易一般,新到资源有限,大多数商家现货库存不是很多。受钢厂价格上调的影响,商家报价也有小幅上升。业内人士和经营者预测今年第一季度船板市场将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价格稳中趋升。  相似文献   

17.
《化工科技市场》2009,32(5):58-58
近期,国内硅锰合金价格盘整运行,个别地区商家表示询单稍有增加,但实际成交价格仍较低,关停厂家仍多,各地硅锰现货供应量有所紧张,个别品种进口锰矿价格稍有提高,出口硅锰市场仍较差。国内硅锰FeMn65Si17出厂综合报价在6500~7000元/t,FeMn60Si14市场报价在5300~5900元/t,出口FOB报价在1000~1150美元/t。  相似文献   

18.
杜琼 《中国电子商务》2013,(21):116-116
对于电力总承包项目来说,总体成本控制的最关键部分就是物资采购的费用控制。物资采购费用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直接影响着总体的项目建设成本及项目利润的空间,从而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从物资采购的规划阶段和具体执行阶段两个费用控制的重要阶段进行讨论,旨在对电力总承包项目物资采购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郑厚清 《中国物价》2010,(10):48-50
我国地域辽阔,电力资源在各区域内分布很不均匀,为了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加大跨区域、跨省电力交易力度,但目前跨区省电力协商交易没有明确的价格,影响电力交易的达成。本文基于电力供需形势及购电成本的不同,建立了跨区省电力协商交易价格模型。建立了价格共同遵循机制,以华中一华东为例进行实例测算结果表明模型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20.
线上价格没有如预期一般走向收敛,反而普遍存在价格离散的情况。文章利用京东、国美、苏宁、天猫经营的六大类家电的价格数据来衡量线上价格离散度,并从电商异质性角度探讨其对于线上市场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首先,差异化的电商经营模式会通过调价行为、价格黏性以及消费者搜寻活动来加大价格离散程度。其次,电商平台通过其行业占有率以及市场渗透率来提高细分市场的可能性,从而加剧价格离散、降低市场效率。最后,相比平台式电商,自营式电商并没有通过增加调价频次和价格黏性来促进价格离散,反而有可能削弱自营电商的正向加剧效应。文章为线上统一市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政府在电商平台监管和治理方面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