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仅用占世界1/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多的人口。党和政府一直重视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问题。尤其我国1998年以来,从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到推进“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改革措施,放开销区粮食收购市场,及开展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试点,我们一直在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路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2月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强调,决定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并且提出了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直接补贴和实行减免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的政策。2004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并且通过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草案)》,宣布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指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经济视角》2011,(10):5-5
吉林省粮食局结合吉林省粮食流通实际.着力用现代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粮食流通产业,加快构建“四位一体”新格局.增强竞争力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对建设新型粮食市场、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具有深远启示。  相似文献   

4.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城镇化道路以外延快速扩张和数量增长为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消耗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粮食生产兼业化和老龄化、水土重金属污染等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不可协调性矛盾凸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有推进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契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从外延粗放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发展转变,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提出建立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机制,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高效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依托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实现"智慧粮食",依托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形成粮食绿色消费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压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本文利用2004—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验证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粮食生产有显著促进作用,更换实证模型、安慰剂检验、调整样本量和替换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核心结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通过提高地方政府和领导抓粮积极性,实现促进粮食生产的目标。为更好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稳定粮食生产,要不断优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持续加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粮食安全主体意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基本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但在粮食生产出来之后,粮食的归仓入库工作还存在发展瓶颈,制约农民种粮收益的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江苏省在做好促进粮食产后归仓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帮助农民做好粮食产后处理和深入推进地方粮食企业改革入手,健全和完善物流链条,规范和平衡各方利益,积极推进粮食产后归仓入库工作,在破解粮食流通瓶颈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建议国家在江苏等省市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地方粮食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促进地方粮食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管理服务,提高粮食产后处理和仓储保管能力,实现粮食颗粒归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2004年以来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九连增",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呈现新的特征,并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势在必行。必须从国民经济全局和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现有工业化、城镇化资源与空间布局战略,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流通能力;提高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应变能力;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出台《粮食法》,依法治粮。  相似文献   

8.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紧密相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来是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等方面,对既有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来看,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重要;我国应该适当扩大进口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适度的国际交换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是由粮食商品的特殊属性和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各国粮食流通体制变革的普遍规律;我国应在放开粮食收储市场的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以确保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杜蓉  柳思维  蔡荣 《经济问题》2023,(8):92-102
确保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考察中国粮食产量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现象,粮食生产逐步向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中,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南退北进”的演进趋势;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部分省区市的粮食生产空间溢出存在“涟漪效应”和“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均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规划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11)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文章通过对河南省近年来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目前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不足与建议,这对于加快河南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整个安全体系的基础,保护耕地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针对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研究员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的“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论”和“保护耕地错误论”,通过深入分析认为,从粮食需求量及基于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前景分析,在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5%的情况下,我国2020年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约为1.20亿hm^2(约18.0亿亩),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全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红线”,难以逾越;从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看,最多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总量的5%~10%;从政治和整个国家安全角度看,也不可能依靠外国入来养活中国人。因此,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论”和“保护耕地错误论”是非常让人费解的,它将危及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以及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未来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粮食自给率95%的难度巨大,但只能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大粮食安全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与逻辑顺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大粮食消费、生产与流通,其核心是在原有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寻找开发利用新的资源。由于它较好地兼顾生态与社会发展,对减缓传统粮食增产压力、提升粮食安全层次、增强粮食安全后劲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从强化耕地等基础资源的保护与比较优势的作用发挥、优先发展营养素农业、强化农业技术与组织创新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聂英  夏英 《经济纵横》2016,(4):70-76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影响因素的必要性。在考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粮食产能建设作用及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中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及强度进行分析,并从综合因素贡献度、抗灾能力、农业机械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服务体系等角度,提出促进东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洪湖市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全国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县(市)之一,曾经为国家作出过很大贡献。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洪湖市粮食企业出现了销售不畅,压库严重的问题,制约了粮食企业的改革。 一、原因分析 1、粮食收购的政策性和粮食销售的市场性,使得粮食库存年年积压,导致库存综合成本过高是粮食销售不畅的根本原因。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一直要求粮食企业敞开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且收购价格定得较高。而粮食销售则要求粮食企业走向市场销售,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情况。 2、粮食市场持续疲软,价格持续下滑是销售不畅的关键原因。自1998年4月以来,国务院提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三项政策”,其中顺价销售是关键。但是自1998年以来,粮食市场一直低迷不振,价格持续下滑,粮食无法达到顺价销售。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粮食安全本质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宏 《经济纵横》2005,(4):22-24
粮食安全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粮食安全的本质。本文在分析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后,指出粮食安全程度取决于国家获取粮食能力,它与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关;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粮食供给成本、粮食获取渠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基建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农业基建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滞后性正向效应,然而,政府农业基建投资政策对农作物成灾面积波动不够敏感,存在以粮食产量为导向的短期化倾向。因此,政府必须持续重视并加大农业基建投入,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延 《经济纵横》1998,(7):21-23,20
论粮食流通中的宏观调控王延国家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的思想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利益。这里不论是“分开”还是“完善”“保护”,都不意味着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商品流通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粮食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任务也面临着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除了流通组织形式、流通渠道、流通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之外,在我国的粮食生产流通体系中还必须建立健全新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同的储备系统。从粮食商品的生产流通特点看,这是一个关系到粮食商品市场能否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刘萍 《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99-200
粮食安全问题在国家战略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粮食安全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进行粮食生产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建立财政支农体系,从价值形态上对粮食生产进行支持;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