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09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不再认定为工伤的说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本文从上述工伤认定在中国工伤保险中的演变发展情况出发,针对<征求意见稿>给出的五条原因或动机发表观点,并通过对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所引发的工伤补偿责任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广义竞合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于职工的财产性损失部分的赔偿采用补充模式,在保留上述规定的同时赋予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基金"代位求偿权",对于职工人身伤亡部分的补偿采用兼得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工伤保险基金自2000年建立以来,运行一直比较平稳,能够为参保职工及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轻了用人单位的负担,对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制度运行中也存在工伤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和工伤预防基金准备不足等问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大量出现的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方式,使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格局,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用工形式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如何保障非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是新型问题。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首先要进行工伤认定,所以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工伤认定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工伤的社会风险属性,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把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纳入到工伤认定程序中来,才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2004年实施《工伤保险条例》以来,已将一至四级全残人员的工伤待遇纳入到工伤保险统筹中,但其他一些破产企业及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的工伤人员,单位因经济效益等不确定因素,其职工发生工伤致残后得不到及时的赔偿,侵害了这部分人员的权益。2011年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的呼声终于得到了回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游离在统筹外的老工伤人员纳入到基金统筹,使企业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安心生产,使老工伤人员的待遇有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 ,之前有关工伤的行政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将失效 ,由此导致工伤认定范围的重新整合。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 ,《工伤保险条例》确认的工伤范围既有扩大的一面 ,也有缩小的一面。从保护劳动者利益出发 ,工伤范围还有扩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1年1月1日新《工伤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新条例进一步明确和扩大了职工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范围,却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思考,诸如上下班途中如何界定、非本人主要责任范围的确定、非交通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和研究。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职工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条文的理解和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的提高,物业管理许多问题显现出来.国家<物业管理条例>的实施使物业管理中原则性问题有了解决答案,但一些具体问题还没有相应处理办法.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出台与<物业管理条例>相配套、符合实际、细化的物管地方法规.地方法规编制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离不开政府部门通力配合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解决好物业管理问题,是为政府排忧、为市民办实事,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而要.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是由国家、社会给予伤残者或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权益。通过对现行我国各省、市《工伤保险制度》关于保险生效期进行研究,并结合企业工伤保险案例,对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覆盖面过于窄、参保率过低、观念滞后、相关法规不健全、费率机制欠科学、管理体制不顺、工伤保险待遇制度存在缺陷等等问题。要完善这一制度,必须确立预防、康复、赔偿相结合的新型理念,理顺体制,健全法规,建立科学规范的费率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1日,江苏省物价局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联合修订出台了新的<江苏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共二十九条(下面称江苏物业管理"新二十九条"),正式实施后,原苏价服[2004]383号文件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