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一般的经济理论来分析,粮食宏观调控主体应该是中央政府,并构建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参与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但是我国目前的粮食宏观调控却通过省长负责制,演变成了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参与指导的多元化、分散式调控体系。这种调控体系导致了调控权利分散、调控责任不清,调控成本增大。文章通过对这种分散式的、多元化调控体系的分析,提出了选择粮食调控主体的一般基本要求,并对在新的调控体系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调控权利和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顺  ;隋小帅 《商》2014,(22):211-211
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公平。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配合中央政府的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地方政府推出了2.8万亿的配套资金来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地方政府背负巨额的债务。本文首先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然后结合地方债务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鄢毅 《消费导刊》2009,(24):79-79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分税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财政调节制度,是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强化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过程中过分追求本位利益最大化,从而影响到了制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取博弈论的方法,通过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采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关系,以期对二者在宏观调控中的博弈过程进行详尽考察.  相似文献   

5.
尚宇梅 《商业研究》2008,(2):123-125
通过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智猪博弈"、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合作博弈"分析,得出地方政府不会主动的、积极的开发经济适用房,而是等待着中央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中的统一行动,地方政府放任开发企业建设和销售经济适用房,因此,用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取消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耕地保护政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勃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0):50-51
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中央监管力度与地方政府是否有效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关系,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耕地保护政策切实有效实行。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产生的道德风险有五种:即政策性道德风险、市场性道德风险、功利性道德风险、地方主义道德风险和自我性道德风险.本文认为,这些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由四方面引起:市场经济制度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带来难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的非对称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契约不完全、地方政府面临的宏观调控环境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中央监管力度与地方政府是否有效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关系,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耕地保护政策切实有效实行。  相似文献   

9.
地方公债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在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公债是一种成熟的融资工具,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展地方公债市场。在我国,目前还不允许发行地方公债。根据我国《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种限制性规定,虽然有利于中央政府控制公债规模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但不利于调动地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六条"出台已经一年,我国房地产价格不跌反涨,中央政府稳定房价的调控目标并未实现。从我国房地产立法滞后、存在调控时滞、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及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调控房价政策失效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央政府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与地方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的划分,校正了长期以来学界对二者混淆的误区,并侧重以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为考察对象,探讨1949—2013年间其对劳动力流动微观规制的内在范式及其演化脉络。研究结论表明:近65年来劳动力流动既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演进,也与地方政府的微观规制密不可分,而且这一系列的宏观政策与微观规制是外流劳动力、城市居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多重主体动态博弈的最终结果。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外来劳动力的微观经济政策先后经历了"规制失语"(1984年前)、"规制效果初见端倪但控制模式占主导"(1984—1992年)、"差别化待遇显著"(1993—2001年)、"身份认同与同城待遇逐步改善"(2002年至今)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由最初对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效应逐步转为间接影响,并呈现由强变弱的趋势,而地方政府作为中间枢纽对劳动力流动的直接作用则越发显性化,进而实现了劳动力流动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微观规制角色定位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对于地方经济少有较为详尽的政策,而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中一般都扮演着直接执行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更为直接和重要。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在优化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税收体系是一国政府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地方财源,保证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配合中央政府的特定宏观调控目标,引导地方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地方特色,促使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地方税收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才能保证地方经济的活力和繁荣。从我国税收体系的现状出发,浅显地分析了我国的税收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及建设高效税收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袁剑 《大经贸》2011,(11):62-65
自1978年中国改革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下移,各级地方政府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开始扮演十分活跃的角色。虽然,央企在1990年代末期的崛起,引发了中国整个经济在结构上的某种变化,但从整体上,各级地方政府仍然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号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政府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宏观调控,实际上经常是在调控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5.
一、有限策略静态博弈 在此,我们假设只有中央政府面对一个地方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面对中央政府的政策,策略空间为(违背执行),中央政府面对地方政府的策略,其策略空间为(查处沉默)。  相似文献   

16.
乔新生 《商界名家》2006,(11):77-78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产关系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学说:一种是财政联邦主义:一种是财政集权主义。前者试图通过宪法和法律,将中央政府财政与地方政府财政进行适当的区隔,并且用地方财政权约束和抗衡中央财政权。在联邦制国家,宪法和法律一般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进行明确的划分。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法定权限内增加税收或者减免税赋。不过.在不同国家财政联邦主义的含义有所不同.有些国家的学者认为财政联邦主义只是宪法的理论描述,中央政府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后者是一种强调中央政府起支配性作用的财政分配理论。财政集权主义主张“先集中、后返还”.实行收支两条线。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受制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当地生产力发展需要.主动制定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从2008年底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有关信贷和地方融资的政策也相应放宽,这也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扩大融资、投资的重要机遇期,无论是地方债务的规模、超常规的增长速度都史无前例。2010年6月23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报告时坦言,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变革,它依赖于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政府机制集中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的重心则集中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问题。本文通过剖解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力求为我国西部开发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9):135-136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过度投资所引起的地方债务激增,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风险,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叫停不少违规或擦边的融资方式,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是由地方官员组成的,在地方政府非效率投资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地方官员的利益。因此,本文从地方官员的治理着手,研究官员政治晋升激励对地方政府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这种影响的约束作用,进而用实证检验经济责任审计基于对官员权力约束而产生的对地方政府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整个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协调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财力的一种必要措施。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以及两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资源争夺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应当确立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方向,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制度化,并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化,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