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德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方多、影响面广,因此必须权衡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综合考虑土地价值及生态环境持续效益,充分实现公众参与.本文通过中德土地整治中公众参与的对比研究,总结发达国家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的经验,为提升我国土地整治中的公众参与度提供借鉴. 历程:不同目标下的殊途同归 1954年,德联邦政府颁布实施了《土地整理法》,标志着德国大规模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始.德国的土地整治的最初目的主要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但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和优美环境的追求,土地整治也开始更加关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恢复1日村庄活力,保障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的传承,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实现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定量测度土地整治前后的生态环境状态可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对其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土地整治实施后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可见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改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制定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整治总体战略,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以青海省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明确生态脆弱区进行土地整治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将生态整治理念贯穿于土地整治战略路径中,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整治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确定青海省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以保障土地整治目标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调研上海督察区域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研法。研究结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研究结论: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是农村土地整治前期工作存在严重滞后、农村宅基地置换难、农村居住点建设不符合节约用地和农耕文化要求、土地整治资金得不到保障。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缺乏统一的规范性政策和措施、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规划滞后之间存在矛盾、融资渠道单一、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用地不合理增加、对农民意愿重视不够、统一土地市场尚未建立。对策建议是:国际上的一些土地整治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综合整治的模式;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强化先市域整体后区(县)乡村局部;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优先;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确保土地收益返还农村。  相似文献   

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领域迭代改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出现在高度城镇化地区。本文以浙江、上海、江苏三地不同土地整治类型为例,总结出长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特征,并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能契合高度城镇化阶段的经济、资源、人口等需求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和组织方式优化,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确保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近10年来,武汉市累计获得土地整治计划立项项目74个,建设规模达89.14万亩,建成了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机械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良、生产效益较好的高产农田,整治效果明显。土地整治取得的经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了土地整治项目有序推进。随着2014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下放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7.
白城市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白城市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可新增耕地系数法分析了白城市农用地整治潜力,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分析了白城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白城市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四大基本目标.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相应的理论基础尚不完善,目前土地整治大多仍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目标,土地整治活动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土地整治的生态优化模式研究更少.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将其作为维护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用地布局等的重要抓手,但土地整治项目在地方实施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户参与度低、项目设计不够合理、农户房地权益得不到完全保障等,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效果。当前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民众参与度不够,土地整治宣传力度不足。通过对部分土地整治项目的调查发现,项目区基本未设立宣传图片、公示牌等必要的宣传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现在很多地方提到在土地整理、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保障农民利益,但主要都是落在对农民的补偿上.一些地方搞土地整理、村庄整治,本身是着眼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让农民集中居住,整理出一部分土地复垦为农地,农民能够基本不花钱住上新楼房,还可能分得一部分复垦的农地,一般来说,这就是对农民的补偿了.而复垦出来的土地,则用于置换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政府由此获得土地出让收益.这部分收益除去对农民的安置、拆迁户的补偿、土地整治的费用之外,还有一大块净收益.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农村土地整治被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成为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发展—体化的重要抓手.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新要求 与生态建设结合 现阶段,土地综合整治的战略目标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极大改善城乡土地利用环境,使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达到土地的持续利用.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尽可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一致;提高农村土地的生产性能与生态功能,提高生产服务能力;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自然环境潜力和防止土壤退化;提高耕地数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德国、芬兰、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开展土地整治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土地整治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土地整治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破解土地利用难题、促进农村发展的普遍手段。了解和梳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治措施和经验,对于推进我国以土地整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整治在农村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德国、芬兰等欧洲国家的土地整治,主要侧  相似文献   

13.
<正>土地生态环境整治是针对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区域,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控制土壤污染,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高退化土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土地整治过程也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体现在土地整治的规划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农地整理 (Land Consolidation)是对未利用土地、废弃地、中低产田、闲散地等进行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市地整理 (Land Readjustment)是对城市边缘地区、城市建成区…  相似文献   

15.
<正>"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突出了"全域规划、综合整治"的理念,确定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为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中,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指在划定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规划目标和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以落实区域内土地整治重大任务,或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区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土地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所采取的有效引导土地整治活动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新疆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成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地区和国家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地区。2001年以来,新疆累计投入资金50×108元,实施土地开发整治项目292个,新增耕地面积7.15×104hm2。要结合新疆土地利用,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围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新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新疆土地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阐释土地整治生态转型内涵,梳理土地整治实践较为超前的浙江省典型整治模式及生态转型困境,通过构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理论框架并提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优化路径,助推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生态转型以“两山”理念为指导,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挖掘各要素蕴含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强乡村地域生态和文化功能,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目标的融合,实现以“短、平、快”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土地整治向以生态环境改善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为导向的土地整治进行转型。(2)根据运作方式、整治对象和重点的不同,浙江省土地整治模式可分为4类:“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引领”模式、“土地整治+传统古村保护”模式和“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浙江省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实践困境包括:土地整治工程措施改变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条件、土地整治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土地整治+”模式的复杂性影响整治效果。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应充分发挥作为管控土地利用转型重要手段的作用,通过重塑生态价值导向明确土地整治转型方向、分区开展生态工程因地制宜优化生态功能、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优化土地整治生态转型路径,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裴炳和 《山西农经》2023,(21):102-10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新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助推器”。德化县龙门滩镇存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针对整治区域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提出启用“土地整治+”模式,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中心联动生态环境、相关绿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开发以及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龙门滩镇水系、人居环境、交通环境等,推动当地生态治理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的新龙门滩镇,加快推进龙门滩镇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正>项目资金管理是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既有利于土地整治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可保障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防止在土地整治项目中产生腐败现象。然而,当前地方农村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仍面临不少资金管理方面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整治项目作用的发挥。土地整治面临资金瓶颈土地整治具有投入资金占用量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保障资金的供给成为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根据余姚市开展的农  相似文献   

20.
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定边县红柳沟镇高圈村、贺圈村、沙涧村、羊圈村和张兴庄村5个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实施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年净增经济效益56.74万元,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