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服装贸易领域,人们对纺织服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名单管理体系"也正好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服装贸易领域,人们对纺织服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织产品在染整加工过程中会应用到各种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很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含有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害偶氮类染料的还原裂解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此类染料被人体吸收时,人体内所含的还原酶会引起染料的还原裂解,此外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因此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服装贸易领域,人们对纺织服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织产品在染整加工过程中会应用到各种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很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含有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害偶氮类染料的还原裂解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此类染料被人体吸收时,人体内所含的还原酶会引起染料的还原裂解,此外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因此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如今,纺织服装产品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市场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华南地区纺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更好地提高生态产品管控水平,降低生态管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规避贸易风险及赢得买家的信任,8月11日,Intertek天祥集团携手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在广州举办了"纺织供应链生态安全及发展趋势研讨会",来自华南地区60家企业的150位企业代表  相似文献   

5.
开平市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等途径,切实推动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地纺织服装企业从2002年的245家增加到2009年的450多家,纺织服装销售产值从2002年的60多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10多亿元,形成了"春晖"、"信达""奔达"、"富琳"等多家品牌企业,使纺织服装业成为广东省开平市第一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形势下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也正面临极大的挑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低碳生态经济模式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纺织服装产品由量向质的转变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徐海云 《中国纺织》2007,(10):54-56
作为一种新兴且正蓬勃的纺织纤维,竹纤维在产业自我宣传的热热闹闹和大众认知的模模糊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差距的形成是因为产品过于先进高于消费者的认知呢,还是从概念到产品原本就是"以其昏昏使其昏昏"呢?  相似文献   

8.
2012年,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何发现需求,构建有序的产品开发体系,推动企业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企业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于6月13~14日在上海召开了"第14届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是为鼓励对中国纺织产品开发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纤维供应商、面料生产商、中介机构及其它相关机构和个人而设立的奖项。多年来,该奖项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提高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日前,本刊记者跟随产品开发贡献奖评委会办公室走访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纺织》2004,(10):158-159
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1992年,随着世界上第一部较科学、较完整的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颁布,纺织生态学也正式诞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发展纲要中亦数次提到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为此,本期编者以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为主题,以助读者全面了解纺织生态学发展的概貌和最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纺织科学和材料科学界重新掀起了天然纺织纤维的研究和开发热潮。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即创造经济效益,又满足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绿色无染纺织创新联盟"是以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为主体,以促进纺织面料产业创新为主旨的创新组织形式,通过开展"纤维原液着色"等绿色环保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内对环境、能源和资源的影响,结合技术创新和时尚创意,指导产品开发,引导市场消费,倡导绿色生活。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协同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并联合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恒田企业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发起成立的"中国绿色无染纺织创新联盟",于近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原液着色纺织技术创新"总结交流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外纺织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纺织企业如何及时、准确地调整产品战略,生产出适销对路且附加值高的产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将GE矩阵应用于纺织企业产品战略选择中,为企业提供科学的产品战略选择方法,有助于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日,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秘书处派出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谢方明、项目专员周吉,苏州大学教授陈宇岳组成的评估组,对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延续"国家真丝及仿丝绸产品开发基地"资格进行了实地评估。  相似文献   

15.
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10)将于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更加关注纺织产品的安全性,从而对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环保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大势所趋。GB18401从2005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有效保护我国纺织消费者的健康、规范纺织产品市场以及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2003版标准相比,新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大方面的修改  相似文献   

16.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较强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 ,在我国的贸易出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成功加入WTO后 ,国际贸易的关税壁垒大幅度降低 ,但更加隐蔽、技术性更强的非关税“绿色壁垒”却大幅度增加。当前 ,发达国家正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 ,把绿色生态问题当作国际贸易竞争中的手段。因此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生态意识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纺织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对于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设计开发绿色纺织品是发展绿色纺织的必然要求绿色生态纺织品的设计、开发和…  相似文献   

17.
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纺织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产品的创新和产业集中度上。如何提升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各个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纺织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现状,提升本行业在国际上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标准战略"问题,得标准者得天下,纺织服装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中,要把握住标准化进程,坚定地实施标准战略。标准的综合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决定和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标准是维系生产者、消费者与市场的纽带。中国纺织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纺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纺织服装业实施标准战略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资讯     
《中国纺织》2012,(7):156-160
2012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于上海举行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欧、美、日主要市场经济低迷,加上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市场需求呈现整体减弱的趋势。因此,如何发现需求,构建有序的产品开发体系,推动企业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于6月13~14日在上海召开了"第14届(2012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研讨会以"发现需求整合  相似文献   

20.
对于纺织产品的碳足迹,需要从其生命周期去评价和管理。原材料的获取、生产制造过程和物流分销,这三步是"摇篮到大门"的范围;产品的使用阶段和废弃阶段即属于"摇篮到坟墓"的范围。随着社会发展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纺织品碳足迹开始在纺织工业节能减排、纺织品生态标识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将成为纺织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对碳管理的深入了解,能有效帮助企业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制定有效的产业升级方案;通过碳足迹标识,宣传企业减排行动,向消费者提供碳足迹信息,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