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素华 《魅力中国》2010,(11):215-215
当前,语文教师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现在的语文是越来越教不来,语文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语文阅读教学是无所适从。”语文教师深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如何才能达到《课标》中规定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苟琪 《西部大开发》2011,(5):167-167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师素质?怎么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素质?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不断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担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余应炳 《魅力中国》2010,(28):123-123
现在的中招语文考试或,文言文所占的分值是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务必要重视的文言文的教学,深入研究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达到最终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郭红霞 《魅力中国》2014,(5):144-144
近年来,语文教育倍受国人责难,这充分说明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戒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美其名谓之巩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思想培育出来的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5.
韩亮 《魅力中国》2013,(19):183-184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小学阅读教学日益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随着学生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对阅读的渴望越来越大,那么阅读在教学中就呈现出了主体地位。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十多年,就阅读教学,下面浅谈我个人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马京茹 《魅力中国》2011,(18):329-329
重视情感教育的语文老师越来越多,但美中不足,不少人把情感教育仅仅理解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其实情感陶冶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焦海滨 《魅力中国》2011,(6):196-19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对语文学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认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加强人文性渗透。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必将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相似文献   

8.
毛学好 《魅力中国》2014,(20):197-197
在全新的教学形势下,活动课在语文教学中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工作者都应该充分重视活动课的开展。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各种条件有限,制约着活动课的开展,但也不能忽视其作用,而应该从多方面努力来保证活动课的有序发展。在活动课的开展中,有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按照老思路、老模式,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影响着活动课的教学效果,甚至是一无所获。因此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推动活动课的开展。现就语文活动课开展中教师思想意识的转变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丁春香 《魅力中国》2013,(13):212-21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要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成长,首要任务就是要博览群书,使自己成为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q-自有颜如玉。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注定要与书缘定终生。特别是在当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的信息化社会。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葛冬梅 《魅力中国》2010,(18):123-123
朱则光老师和韩军老师的语文示范课中的“逗趣”:重视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应该是春雨化物般的“浸润”,而不是“催熟”: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做到“引着走”而不是“打着走”,“牵着走”的教学尝试和教法实践,对于我们打破常规语文教学.从而实现“有效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嘎娜 《魅力中国》2013,(22):216-216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精湛的语文教学能力、乐于研究和积极创新的精神,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逐步完善这些能力和素养,才能真正实施好新课程。  相似文献   

12.
尹渊渊 《魅力中国》2010,(33):346-346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本”。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沈卫宁 《黑河学刊》2009,(4):119-120
语文教育是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尤为深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权威的不同见解;最后,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顺当 《魅力中国》2011,(10):125-125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抓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的阅读,而学生的能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试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事实证明这种灌输式方法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新的课程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条既可操作又行之有效的语文教改之路。为此,语文教师要做到:  相似文献   

15.
贾晓 《魅力中国》2013,(20):192-192
摘要:语文知识就像是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浩瀚无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将教学课堂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我们还应谊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内,教室也应谊多多的渗透生活上的知识,尝试生活化教学,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会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6.
刘学超 《魅力中国》2014,(11):116-116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既是教师发展的机遇,也是对于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要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其关键的实施者还是教师,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忠梅 《魅力中国》2011,(4):197-197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电教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电教手段以其形声性、直观形象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日趋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更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正确运用电教课程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知识再现特点,而且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生学习,立体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研究意识,发展研究能力,不断反思创新,是实现研究型语文教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春燕 《魅力中国》2013,(13):232-232
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述以下三个问题: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优势;目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侧重论述第三个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必须服务于语文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多媒体应用必须适合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刘玉凤 《魅力中国》2013,(32):140-140
我作为一名20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深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容乐观,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苦于作文,烦于写作,写作兴趣更无从谈起。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