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 《理论观察》2008,(6):F0003-F0003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在色彩中体现的很明显,使电影更加贴近自然,同时作为电影观赏语言最外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色彩本身并不能脱离主体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它却是所有作用于视觉的艺术中至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应芳 《魅力中国》2010,(7X):285-285
本文着重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插画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从视觉文化中的插图审美教育价值,以及视觉经验对插画艺术创作的影响等层面上来分析插画艺术对于视觉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许崇强 《魅力中国》2010,(23):319-319,317
综合材料绘画以新感性、新维度的审美形式,获取新的意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材料的运用改变了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视觉习惯和观念。从而被艺术家广为采用。本文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西班牙20世纪艺术大师安东尼·塔皮埃斯的综合材料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从横向与纵向等多个角度对其作品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变化进行分析整理,以及剖析塔皮埃斯艺术创作中绘画与材料的关系,探索研究塔皮埃斯材料艺术语言形式本身及其中蕴含的艺术观念及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丹 《魅力中国》2013,(20):108-108
笔者从事电视传媒工作多年,由于特定的戏曲节目策划编排,力求以电视传媒的视觉及当代审美情趣的多方位视觉呈现深邃博大的传统戏曲艺术。豫剧是一张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名片,崔派艺术更是其中一朵绚烂的奇葩。那宛若幽兰的清香总能沁人心脾、意境深远。通过反复的节目编排和执行导演,笔者由衷认知崔派艺术包含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层的内涵,有着独到的艺术境界,是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又很难说明的那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崔嫱  马晓冉 《魅力中国》2010,(32):255-255
作为人类的心灵体验发现的一种形式,内在性情绪是从感官感受的,也是相对于客体对象的岁月潜藏所积,具有个体独特的视觉审美传递力量,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对审美本体所做出的艺术诠释。字体之美,不仅是体现在记载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上,字体本身就是一种内心写照,是由心而发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唐三彩人物陶俑所体现出来的视觉色彩美、视觉造型美和视觉意蕴美。认为唐三彩人物陶俑精湛到位的色、形、意表现,为我们对其进行视觉审美探析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对象。使我们感悟到了唐三彩人物陶俑"精、气、神"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茜 《魅力中国》2014,(10):70-70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商业化的发展,平面设计逐渐遍布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个性张扬,设计精致的平面海报比比皆是。平面广告在潜移默化中一方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视觉审美发生质的改变。本文着重从视觉审美开始分析,阐述在平面设计中如何构建视觉审美元素。  相似文献   

8.
张天佐 《魅力中国》2010,(3X):196-197
素描艺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艺术门类学科。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及形式。我们把材料语言的"物"的特性介入到素描艺术中作为语言主体研究,确切的来说这是一个尝试性、试验式的表达方式。当代艺术对物质媒介材料、工具、技术及其形式的技术性的研究,已经使材料自身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物质材料所能形成的语汇是广泛多变的,因此当物质材料从绘画艺术的物质承载体转换为艺术本体语言时,我们所熟悉的艺术表达的内涵空间便出现了扩大后的多义性。把材料与素描相结合,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从造型的根本处来调整艺术思维,转变观念,深入研究材料与造型,研究素描艺术中,材料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从事材料语言的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素描传统思维方式下的训练,而在于研究利用材料自身的力量后而恰当运用材料。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表现促使我们在自发地改变以往传统素描的共性特征而转化独特个性的视觉面貌的探索。材料的介入,为我们实现独特的视觉语言打开了一处容纳宽阔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形式手段和思维方式,具有新的审美形式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摄影是指摄影艺术家借助光影成像技术设备,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特定审美情感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艺术是艺术家综合多种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视觉形象,表达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风格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将意象与具象艺术相互借鉴与融合,而且要融入本民族的审美特性.具象与意象油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概念.具象与意象油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概念.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上来讲,具象和意象两种艺术语言分别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王娜 《魅力中国》2011,(17):236-236
建筑,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场所,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建筑的诸多特性中,建筑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蒋彦 《魅力中国》2014,(17):64-64
研究紫砂文化与紫砂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审美特性,强调紫砂文化与紫砂艺术传承与创新,紫砂的发展具有时代特性。艺人的参与与经济繁荣是推动紫砂发展的根本,“中国梦”与紫砂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3.
郑晓芳  王中明  庞晶晶 《魅力中国》2013,(8):336-336,338
道家“无”的思想表现并与中国画的画面留白的关系。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中国画的留白,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留白是中国画中的独特现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陈浪华 《魅力中国》2010,(16):87-87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当代,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性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国画与其相关的诗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类别的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上官紫淇 《魅力中国》2010,(29):258-258
社会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音乐存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音乐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二者的融合,并以音乐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结合的典型影音艺术展开论述.电影作为音乐和视觉传达的二者结合的良好表现形式,是众多的人关注艺术袁现的媒体。本文根据分析音乐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这两个不同门类之间的异同和联系,总结之间融合的必然性,分析音乐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问的深厚渊源。并且,运用形式美法则的规律分析音乐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的结合将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说明,音乐艺术和视觉传达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必将摆脱自身学科的制约,吸收更多的学科,来展现多元化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洁清 《魅力中国》2010,(28):190-191
合唱艺术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原始、最纯净的大自然的和谐的美,它给我们追求灵魂的最高境界提供了阳光、水、空气,合唱艺术是审美追求的一曲凯歌。审美功能是合唱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由于审美功能是以合唱美感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合唱的美感,以及合唱的审美取向是非常必要的。合唱艺术在提高民族艺术素养、民族精神、审美能力诸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他演唱形式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7.
许琳 《魅力中国》2012,(35):168-168
意境是中国民族普遍的审美心理和文艺实践的产物,是中国艺术审美重要特征之一,是历代诗论家和美学家关于艺术创造、艺术鉴赏和评价的一条普遍性标准。本文分析意境特征(情景交融、空白、主观与客观契合)以对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尹媛 《魅力中国》2010,(8):61-62
目前,中国电视市场拥有数以干计的频道,每天有数以干计的节目播出。电视包装是一门具有功能性的视觉设计艺术,又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电视包装,应该满足受众者的观看欲望和兴趣,适应并提高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不同电视的内容风格和文化内涵,是包装设计运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电视包装的发展和现存误区,研究探讨电视包装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9.
张静洁 《魅力中国》2010,(34):379-379
朗读教学是品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本文主要探究如何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包黎霞 《发展》2011,(12):151-152
电视摄像是电视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关键。一部电视片,虽然后期加工不容忽视,但主要取决于摄像的技术与艺术。画面构图则是摄像人员构思立意的直接体现,是使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形象化、可视化,合乎造型审美的要求,成为一个优美的视觉空间的过程。如何依靠一系列造型手段,充分发挥摄像机镜头所具有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来展现大千世界、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