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为大学生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理论指引,提供了丰富资源。以文化认同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历史逻辑、学理内容为研究起点,进一步探索文化认同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各大高校应该对优秀的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举办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高校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深渗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让当代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展现了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红色文化激励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4.
黄文吉 《魅力中国》2011,(15):23-24
廉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对党内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作为党的事业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最主要的推动者,“廉洁”更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修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其有关“廉洁”的内容相当丰富,成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丰厚资源。以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廉洁教育之中,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新文化,它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他们的肩上。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化的影响及片面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下,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危机。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找寻对策,增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仅创造了世界奇迹,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传统文化依旧保持其教育意义,引导着代代中华儿女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丰富着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发展与落实.进而推动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因此,从璀璨的传统文化开始,论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立足的根本,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方能形成社会认同和凝聚力。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任秀芹  赵林  杨青山 《魅力中国》2011,(10):290-29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立足的根本,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方能形成社会认同和凝聚力。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风:时尚背后乃回溯传统大众文化是市民社会的一种产物,大众文化也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本文化",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广博丰富的民间通俗文化形式和作品,是当代大众文化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许多文化形式、艺术风格、表达方式等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民间通俗文化形式、体裁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当代维吾尔族饮食文化还保持着以往的传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的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也改变了一些.其中西方饮食文化最为吸引当代大学生,影响了他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当代维吾尔族大学生必须要对自己在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不能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应继承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发展维吾尔族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坚定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够重视的现状,文章从提升教学队伍文化素养、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拓宽文化育人的丰富载体4个方面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用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塑造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情操和崇高的精神风貌,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与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相结合的主要方法,就是要通过汲取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养成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常丹  刘湘辉 《理论观察》2012,(1):118-119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中一般存在认知了解、情感融入及行为转化三个阶段,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三个阶段又存在片面性、波动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完善大学生的教育环境与整合大学生的教育条件等几个不同方面,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存密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育人功能,要贯穿古为今用、中西互补、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原则。通过教师引领、融入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学校宣传工作、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的最高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包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智慧。因此,充分汲取和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智慧,发挥其优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仁爱宽厚精神,进取精神,理想人格等思想教育资源,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孝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梳理界定传统孝慈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孝慈文化的当代困境,明确孝慈文化的当代释义,阐释当代青年孝慈观的培育路径,以引领当代青年对孝慈文化的认同,进而规范青年道德教育,让传统孝慈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生活越发趋于信息化、现代化,谈及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对其态度却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热点话题.当代,西方价值观横行肆虐,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大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课程学习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地参与到这类学习过程中来.作为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产物,传统文化应始终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黄晶  潘守永 《理论观察》2023,(10):141-147
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作为重要的文化实践,仪式蕴含着一个族群丰富的文化要素和生存逻辑。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为典型代表的当代中国国家庆典仪式,在人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国民精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是社会记忆的贮存器,通过唤起和刻写社会记忆,搭建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发挥仪式宏观上整合和强固社会、微观上“升华”个体的功能,建构国家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70周年大会通过彰显国家实力、呈现盛世图景和国内外两方面的舆论作用,实现国民的心理优势,建立和强化人民对实现民族理想的信心,最终生成民族自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而来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它是不同于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其中所蕴含的爱国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谐的观念以及民本思想和伦理观念,都是发源于且高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对待这些文化理念的时候,要结合时代特征去理解,才有利于推进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积极意义和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