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数据化信息化时代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微时代”是互联网发展新兴的代名词,是高校思政教学新的传播方式。本文结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为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既有益于高校学生深入认知红色文化,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实践行为,也有益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将泰勒的课程原理应用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化为“价值—教育目标”“内容—教学素材”“方法—教学组织”“结果—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将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和有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行动的兴起,不仅为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带来契机,也让高等院校处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风口”.“互联网+教育”为高校的课程、学习、教学添加了新的营养剂,不仅是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的重要途径,也使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同时,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师生互为“同学”,以至于引发高校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必须要变革教学模式,其策略包括: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培养互联网思维;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创建互联网教学平台;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4.
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凭借其独树一帜的优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广泛,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通过分析微课的基本含义,研究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微课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董伟武 《理论观察》2013,(11):130-131
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适应新方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本质性需要.而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以健全运行机制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OBE理念与“互联网+思政课”具有耦合性。遵循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3个原则,能够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思政课”的发展。当前,OBE理念下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面临课堂供给和学生需求矛盾的教学目标困境、以学生为中心和网课互动困难矛盾的中心地位困境、成果导向与学习过程监控困难矛盾的持续改进困境、评价体系单一与持续性评价要求矛盾的追踪评价困境。为解决以上困境,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体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生主体课堂、以过程指标细化为指向的过程监控体系、以多元评价为依托的持续追踪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时代,如何适应时代变化,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热点问题。本文从高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困境出发,找寻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途径。"微课"模式作为适应时代的产物,可解决高校思政课遇到的瓶颈,为思政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情况,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以指导。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为主"这一观念,积极对课堂、校园、网络与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教学方式实施构建,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目的。文章着重对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构建思政课“EMS”实践教学模式的大背景及小背景,介绍了“EMS”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构建“EMS”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指出该模式适应了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适应了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升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地区的红色文化、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难以展开、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足、高校大学生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各高校应尽力探索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并优化思政课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发挥高校思政课红色育人的效用。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巩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文章以G高校“农业经济学”专业课程为例,重点通过教学案例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案例教学法、线上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课程思政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帮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程具有课程理论化的特殊性,导致思政教学在虚拟的线上教学平台中有效学习和真实互动难以融合、教师的教学特长无法得到有效彰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传授+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又难以得到有效实现。文章基于问题导向,以“三位一体”构建理念为指导,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自媒体研讨平台+App实训平台”,不断强化思政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提升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积极构建线上教学评价新体系,使线上教学持续开展,满足云端育人服务新需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引入使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出现了一股“翻转课堂热”,理论界纷纷研究和介绍,各学校也忙于引入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一定能够将其引进实施以及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是为让思政课的理论和知识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让学生受益终生服务的.只有适合思政课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才是有用并为我们所需的.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对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具有重要意义。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情境化学习样态并将其向真实生活境域转换,以实现教育双方共建共享、教育意义有效生成、教育目标有机实现的学习理论。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参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类主体对情境学习理论的认识有待提高、其所使用的方法缺乏情境性。文章提出,将情境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4个方面,提高整体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可以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杨华  武星星 《改革与开放》2016,(21):106-107
本文基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存量与增量”关系;实现教学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的转变;构建生态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绿色教育模式;打造开放课堂,坚持思政课课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贯彻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着力补足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这一短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对实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缺乏顶层设计、实践教学资源拓展与融合缺乏有效抓手等问题。为此,探索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教学,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教学,以红色资源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教学,以微信为主要平台的网络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从学习情境的设计、自主学习、对话和合作、意义构建四个方面来重构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模式,力图对实践教学模式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实践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本文根据以上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转变授课理念,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借鉴KAB创业教育项目授课方法,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模式.最后,在教学实施上,建立思政课创业教育向创业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性,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应积极探索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既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利用课堂这个实施寞践教学的主阵地,搞好课堂教学工作,同时也需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学生管理部门的参与合作。共同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活起来"为主题,阐明"活起来"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命之源,分析"不够活"是高校思政课的问题之根,提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活起来"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以及高校思政课"活起来"应该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