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国经济持续下滑,全年GDP增速首次跌破两位数.尽管世界各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危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危机远没有过去,下滑还没有扭转.在严峻形势下,我国纺织行业也面临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
海通证券增长目标面临考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以及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因此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增长目标面临巨大考验;收入成为核心目标。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居民收入已超过GDP增速,未来收入或取代GDP翻番成为核心目标;共同富裕公平优先。四中全会提出走向共同富裕,预测将会有更多的公平类政策出  相似文献   

3.
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疫后复苏态势,前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2%,基本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同时,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基础设施投资疲软和房地产投资增速迅速下滑,成为拖累实体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消费也有所放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边际减弱。展望2022年,GDP增速将处于4.9%~5.8%的增长区间。实现较为乐观的5.8%的增速预期,有赖于有效防控疫情反弹、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释放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活力以及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GDP增速的中长期下降趋势及其周期性波动,是需求、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意外冲击等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综合反映。从需求决定论的角度看,短期内经济增速的回调首先是需求收缩的结果。2008年一季度以来GDP增速同比大幅度下滑,主要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导致的,特别是2009年一季度,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5.
2008年,内蒙古经济经受了外需下降、内需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面临下滑风险.首先,产业投资结构风险显现.  相似文献   

6.
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公共部门需求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导致中国和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从经济增速高峰下滑,欧元区则从衰退泥潭中蹒跚恢复.但可喜的迹象是在私人部门需求保持强劲的同时,随着财政整顿步伐的放缓和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活动已开始重新加速.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增速在下滑后开始趋于稳定.经济增长动态则继续分化,发达经济体的实际经济增长符合预期,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实际经济增速则低于预期.总体上,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近期来发电量增速下滑的情况,不一定会持续很久。按照推算,7%的GDP增速仍会有5%左右的发电量增速。  相似文献   

8.
增收又增利——中国经济的稳定器 2012年,百强企业的利润总额和营业收入较2011年分别增长8.7%和11.0%,增速虽然比2011年分别下降约11和14个百分点,但却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速,而且利润增速的下降幅度要明显小于营业收入增速的降幅.这表明百强企业在内部管理、成本控制、效率提升方面均有不小改善.同时,2010-2012年3年间,虽然中国经济始终面临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外需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但百强企业利润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4%左右.  相似文献   

9.
加快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将是稳增长的先决条件,而民间资本的全面深入参与或许是高负债下稳增长的唯一路径原本期望中的经济回暖行情并没有如期而至。上半年,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低迷状况更趋长期化,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滑,1-6月GDP增速为7.8%,其中二季度仅增7.6%,为13个季度新低。浙江的GDP增速情况似乎更为严峻,1-6月GDP增速仅为7.4%,低于全国水平。一个共识是,浙江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阶段,下一阶段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晓迪 《宁波经济》2020,(2):8-8,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近日在相关论坛上表示,经济增速不能弃守6%。“GDP持续下滑会形成一种悲观的预期,当前要做的是打破预期的自我实现。”余永定认为,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速不能弃守6%,增长是硬道理,是时候让经济增速下行踩刹车了。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不放松结构改革的同时,未来一两年应该采取更具有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一个尽可能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有效地阻止了经济的迅猛下滑趋势。中国政府2008年也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于2009年推动银行体系发放9.69万亿贷款,2010年发放7.95万亿贷款,这些应急性的政策举措一举扭转了我国此前因为进出口下滑而放缓的经济增速,2009年GDP增速达到9.1%,2010年GDP增速预计也将超过9%,均顺利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在世界经济普遍回暖和强劲复苏的同时,世界各国对于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措施正在持续反思,对于后危机时期蔓延全球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也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2.
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主要新兴经济体虽未出现经济"硬着陆"迹象,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2012年以来,新兴经济体集体出现经济放缓趋势.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增速首次破8%,印度经济更是自2011年第一季度增速7.8%后出现连续下滑态势,巴西经济增速则已经连续8个季度下滑,而通胀率却居高不下.诸多国际经济组织纷纷下调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预测,但看好中国经济的趋稳态势.  相似文献   

13.
"弱复苏"迹象明显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7%,虽高于全年经济增长7.5%的预期目标,但低于年初8.0%的预期,也低于2012年同期增速和2012年第四季度7.9%的增长率.这次回落,是在经历连续七个季度GDP同比增速下滑、去年四季度刚刚有所起色后的再度回落,同时消费增速、物价增速、居民收入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均出现回落,意味着经济弱复苏进程在短期内难言乐观.  相似文献   

14.
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减速引发了强烈担忧,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可能陷入滞涨或者硬着陆危险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从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9.6%(浙江同比增长9.9%)的统计数据来看,滞胀之说并不成立,硬着陆之说也不攻自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滑,其实是国家主动调控的结果。尽管经济增速在放缓(增速已连续2个季度下滑),但降速缓慢和平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我们无需过度担忧政策超调而导致的经济风险,实在没有必要为速度和耀眼的数字焦虑。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消费占GDP之比重上升到60%,经济增长速度却没有快起来经济增速下滑,各方压力都大,投资作为惯用的手段,自然又成了拉动经济的法宝。对于短期的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持续增加投资就行了,没有实际消费需求作为支撑的投资,只会让中国经济走上结构扭曲的老路。为了把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讲清楚,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占GDP之比重上升到60%,经济增长速度却没有快起来?答案很深刻: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低于8%,经济增速减缓。但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运行呈现出六大亮点。本文在回顾上半年经济走势基础上.分析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分析发现经济增速趋缓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房地产调控和外需不足、内需趋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速“破八”后我国是否进入通货紧缩状态的讨论,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通货紧缩历史经验.结合天津市2012年1~6月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提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预防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等。  相似文献   

17.
<正>在经过三个季度持续的政策紧缩之后,货币供给已经逐渐回归正常水平,M2增速已经从去年年初的将近26%下降至4月份的15.34%,而近两个季度经济已经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走势,一季度GDP增速已经下滑至9.7%,另外,从先行指标PMI走势上看,PMI也从去年11  相似文献   

18.
在经过三个季度持续的政策紧缩之后,货币供给已经逐渐回归正常水平.M2增速已经从去年年初的将近26%下降至4月份的15.34%.而近两个季度经济已经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走势.一季度GDP增速已经下滑至9.7%.另外,从先行指标PMI走势上看.PMI也从去年11月的55.2%一路下滑至目前的52%,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未变,目前是良性循环的开始而不是下滑衰退的显露. 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情况的基本数据,GDP增速为10.4%,投资同比增长26.3%,其中住宅投资同比增长36.6%,出口额同比增长21.9%,CPI增长7.9%,房价上涨10.2%等.从这些数据来看,尽管GDP、投资、CPI有所回落,但增长速度仍然处在高位运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内需是推动发展的基本立足点。8月18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天津考察期间强调了中央经济工作的新思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除了出口行业之外的领域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回落,CPI却居高不下;财政税收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差距不断拉大;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