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立民 《南方经济》2010,28(11):20-33
本文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29个省的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并分别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重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和煤炭消费比重都对我国的CO2排放都具有显著正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则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成立;上一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大小对本期的排放量具有显著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的动态变化和地区差异,利用时间序列数据(1952-2009年)和省际面板数据(1995-2009年),分别以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碳强度等三类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使用多种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时间序列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地正的影响,弹性在0.10%-0.12左右。(2)静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地负的影响,弹性为0.19%,而城市化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尽管存在负的影响,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3)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均表明,城市化并非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而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等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地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17个新兴经济体1984~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因果关系分析、面板数据VAR模型、面板数据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这些国家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从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与因果关系分析来看,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三者在短期内互为因果。从面板VAR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对当期能源消耗、CO2排放量均有着显著的影响,滞后一期的CO2排放量降低了当期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给能源消耗还是CO2排放量一个标准冲击,都会使得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量增加;给经济增长一个标准冲击,使得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方差分解显示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量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的影响,但是相对而言,CO2排放量的波动也受到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4.
利用IPCC1996经验公式测算了1980-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使用生活能源和生活垃圾填埋分解过程中排放的CO2。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生活能源CO2排放量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生活垃圾产生的CO2呈先波动上升再趋于平稳的趋势。采用WLS方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失业率与人均CO2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居民行为习惯与人均CO2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居民行为习惯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变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FDI不同来源地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集中了我国80%以上FDI的1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发现不同来源地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整体分析表明,来自香港地区和美国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有利影响;来自欧盟主要成员国英、法、德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不显著。区域分析表明,投资于东部地区的FDI相较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FDI对本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且存在"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非常重视。运用卡亚公式能找出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各因素对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具体影响,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在1990—2006年,对我国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人口数量、密度,起副作用的是能源强度;要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关于环境污染与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和产出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别选择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水平的代理变量,通过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全国及分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即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治理没有促进效应,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支出与环境污染排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反映了当前地方政府缺乏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和前瞻性,各地正面临环境越污染越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没有证实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在我国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二氧化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但我国离拐点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抑制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SO2作为一种常规污染物在1990年代初就受到中国政府的重点管控。文章利用2002-2012年我国113个城市的人均SO2排放量面板数据探讨了我国人均SO2排放量变化的内在规律,使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的回归方法检验了市级人均SO2排放量的收敛性,并分析了人均SO2收敛速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城市人均SO2排放量存在着绝对与相对收敛;在影响收敛速度的各因素中,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加快人均SO2排放的收敛速度,而人口密度的增加则会降低人均SO2排放量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目标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研究不同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制定差异化政策有重要的意义.基于1997—2019年我国的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混合回归模型(PRM)和固定效应模型(FEM)分别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东中西部的人均碳排放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差异化的禀赋条件,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也是不同的.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均能源消费、能源结构、清洁发电量比重、城镇化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符合环境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但东中西部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却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只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中部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主要受人均能源消费的影响,西部地区清洁发电对减少碳排放有积极的影响.针对不同地区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异质性,从加快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