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土手机企业的崛起,渠道带来的"前端优势"是最重要的 一个原因。 最近两年来,在与国产手机竞争过程中,跨国公司发现本土 企业在应对本土市场的复杂性上很有一套:比如保姆式营销渠 道和三四级市场的全面覆盖。跨国公司当然不笨,几年来他们一 直在不声不响地学习。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竞争格局向中国市场的纵深推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营销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中国企业想要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打造本土营销的双重优势。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何打造本土营销的双重优势?一是发挥中国企业的弹性战略与灵活战术;二是学习跨国公司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战略韧性与精益模式,加快锤炼自身营销体系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运用公益营销进行宣传和塑造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跨国公司早已是技艺娴熟。但是,对于大部分本土企业而言,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公益营销”这张牌进行企业品牌的提升,成为时下不少本土企业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新国际分工背景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已成为知识溢出的有效载体。本文旨在通过引入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来探寻跨国公司知识溢出质量特性作用于本土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微观机理。以苏州地区制造业集群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知识溢出质量特性和本土集群企业吸收能力均对本土集群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吸收能力对跨国公司的知识溢出与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之间则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为此,要调整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政策取向,提高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增强跨国公司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打破短寿宿命--冲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迷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正式加入WTO以来,中国逐渐放开了对民族工业的保护,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企业的成长性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企业如何超越短寿宿命,实现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工厂”正在减速。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这其中.既有中国企业加速向周边国家外迁,寻找成本更低的洼地,也有外资企业大量回迁.回归本土制造。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外有关跨国公司的理论研究中,以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为中心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成为越来越活跃的研究方向。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企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论、成长理论等来研究海外子公司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内在成长动力以及成长机制等重要问题。本文进一步探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的其他来源,以及影响其优势发挥的劣势所在,以期为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亦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山东省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建立海外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大量企业开始以代工模式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制造体系之中。代工生产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生产模式。它实际是一种委托生产加工关系,即发包企业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创新设计、市场销售渠道等优势委托分包企业进行生产然后再将产品冠以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分包企业称为代工方,即代工企业。代工生产作为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合作的方式为本土企业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提供了机会。但是,代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  相似文献   

9.
本土化营销已成为跨国公司成功拓展中国市场的战略范式,值得我国企业加以研究和借鉴。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的实施动因,阐述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营销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营销带给我国企业国际化营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今天中国本土营销实践再一次走到了举目彷徨的十字路口.上一次十字路口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本土企业在经过一轮盲目火热的"广告烧钱"之后,经历了秦池、爱多等"标王"的纷纷落马,看到了奥美等"国际4A"的折戟沉沙,"广告明星们"的风光不再以及惨痛教训使得本土企业在哀鸿遍野中怀疑、冷静并反思,开始由"广告主导的营销"转向"终端主导的营销",终端营销这一在"科特勒经典营销理论"中几乎未提及的工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视为市场运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因此有了"渠道制胜、终端为王"的说法,丝宝的舒蕾更成了运用终端战略挑战宝洁的本土企业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1.
秦姗 《中国企业家》2012,(22):46-51
世界变了,之前跨国公司的计算公式是"中国市场=中国人口×人均消费量",如今它或许要变为"中国市场=本土创新×本土运营能力"是时候再次审视中国了。跨国公司正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果要保住岌岌可危的地位,必须在中国进行更有诚意的本土创新。中国,曾经代表广袤和尚未开发的大片市场,以及大批等待加入消费洪流的人口。中国政府带着讨好的姿态,以减免各种税收优惠的超国民身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如狼似虎地抢滩中国市场,给本来就有点脆弱的本土企业带来严重威胁.然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要生存,要抗争,中国本土企业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瞄准跨国公司的软肋,使出克敌制胜的招术,虎口夺食,拼抢一杯"羹".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正活跃着一大批对跨国公司形成强烈狙击之势的本土企业,比如在微波炉市场,格兰仕打垮了Whirlpool和LG;在饮料市场上出现的非常可乐,至少在农村市场上已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彩电市场,本土品牌也一步步将日本品牌的高端市场份额夺了过来;手机市场经过短短几年的拼抢,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在内的外资品牌.  相似文献   

13.
广州麦当劳的人才本土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企业开发利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使其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人才本土化是海外跨国公司在经营、产品、研发、品牌、管理等方面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基础,也是跨国公司的海外企业与东道国的本土企业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措施,人才本土化是本土化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以宝洁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多品牌策略、电视广告策略、差异化策略和产品创新策略四个方面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营销策略,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私募股权投资对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渠道。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因此,在项目选择时有自己的原则:第一是投资对象要具有良好的成长性,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第二是拟投资的企业必须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要拥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16.
秦邦建  宋平 《经营者》2004,(10):100-101
未来10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如何取长补短,化“竞争”为“竞合”?9月24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领袖及本土企业首脑500人汇聚中国大饭店,参加了主题为:“决胜中国,共享未来黄金10年”的2004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共同研讨跨国公司融人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完成国际化之路等话题。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经营环境也随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营销渠道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要求,为了应对挑战,本土经销商需要提高竞争力,再造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18.
你不关心国家民族的事,老百姓也就不会关心你的事中国企业成长的力量在哪里?这就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搜寻,在此我总结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十大力量",与大家交流。第一个力量:市场的力量——谁主宰中国市场,谁就能主宰未来。两条理由:一是中国市场全球最大,二是我们拥有本土优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的体育营销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2007年女足世界杯、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的主办权落户我国,毫无疑问,未来十年内,我国体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体育产业将创造出上千亿的市场价值.因此,有着广阔前景,巨大潜力的我国体育市场,正被全球所瞩目.围绕着如何通过体育营销这一战略手段,开拓中国市场,赢取中国消费者,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之间,我国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焦点.可口可乐、柯达、松下、恒康、三星、维萨、斯沃琪等众多国际一流跨国公司,还有联想、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等本土优秀企业对于2008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的角逐,更是证明和奠定了体育营销在提升企业价值品牌中的战略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盘活土地、资本以及人口三大经济要素,让中国经济实现了近35年的高速增长,其本质就是发挥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与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与地位,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根据边际递减规律可知,中国"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