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晓云  吴慧蓉 《价值工程》2007,26(12):151-154
一线城市房价高昂,存在着价格泡沫的嫌疑;二三线城市虽然房价相对较低,但却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可能出现另一种泡沫即供给泡沫。与价格泡沫不同,供给泡沫的受害者最终将是广大的房地产商和与之相关联的政府和银行。以某市为例,初步分析了易于形成供给泡沫的条件,旨在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以警示。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托市是否有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房地产市回归进程中地方政府可能托市 自2005年3月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房价上涨幅度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总体来说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氛围浓厚,交易量不活跃是基本特征。应该说,对于房价虚高、市场存在泡沫的城市,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出现这种状况恰好是市场和房价处于回归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东南置业》2009,(7):38-38
随着地王的频频出现,房价一路看涨,新一轮的房地产泡沫又显端倪。被楼市大反弹镇住的人们似乎普遍认为,房地产泡沫正在清晰显现。许多地区房价已超过了2007年高峰期,不仅如此,可能还将上扬。开发商若不断高价拿地,那么必将重演2007年的“吹泡”过程,甚至会比2007年的泡沫更大。  相似文献   

4.
堵截产生房地产泡沫的五条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旭 《上海房地》2008,(11):40-41
泡沫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曾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屡屡现身。目前正在蔓延中的美国次贷危机源于房价下跌,但美国的房价跌幅远远小于当年的日本、台湾、泰国,香港,楼市泡沫并不严重,酿成重大危机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金融衍生品过多,以及金融机构盲地向中低收入群体超低首付(甚至零首付)放贷。但我国房地产市场到底是否存在泡沫、如果存在会有多大,一直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5.
陶静 《上海房地》2012,(11):27-28
以城市综合体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商业地产,已成为房地产调控政策下的避风港,成为开发商争相进入的领域,开发项目由一线中心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发展,以万达模式为典型代表。然而,商业地产快速发展带来的泡沫隐患,企业高负债率运行带来的资金风险和运营风险,已经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有位作在提出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会很快破裂论点的同时,还提出了衡量是否产生泡沫的标准,其中,第一条标准是房价收入比。最近,有篇章也坚持这一标准,并以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过所谓“国际惯例”的4~6倍为据,想用以说明我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多么普遍和严重。还有篇章以1998~2004年美国的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分别提高20%和35%为据,试图证明美国的房地产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导刊》2005,(22):42-42
市场表现:商业地产炙手可热。7月份人民币升值后.商业地产的升值预期更加趋利.国内、国外资金纷纷抢滩中国商业地产。 缘由探究:房地产新政挤压了地产泡沫.亦使住宅与商业地产的投资回报率差距进一步拉大,人民币升值更加大了商业地产的升值空间。 影响程度:商业地产局部过热.国家拟加大对其调控力度。引导国内商业地产走向健康、理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许多沿海大城市持续高涨的房价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简单地将全国各大城市房价升高一概视为房地产泡沫,从而在全国统一采取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也不尽科学.本文就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尚不存在泡沫.同时,本文提出了应该避免走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房地产泡沫的老路所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乱弹     
《楼市》2010,(23)
今后十年房价都会继续上涨——当前的高房价,首先是由高地价引起的,土地供应不足,而且出让价格过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很多国家都出现过各类的房地产泡沫问题,中国楼市泡沫仅限于房价方面,而西班牙、英国等国家也在关注房地产过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苏楼市》2005,(10):8-11
最近一段时期,房地产市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论、崩溃论等屡见报端,老百姓议论较多的是房价太高,政府各有关部门打出了各种“组合拳”来控制房价和房地产开发规模。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1998年,是居民住房从福利分配向商品化过渡的转折点,房地产业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现利用1998年以来的有关统计资料,对我省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作如下分析判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房价迷局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令人费解的房价迷局一段时间以来,城市房价的变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敏感话题。事实上,自2001年开始,房市是否存在“泡沫”即产生过激烈的论争,最后似乎是以“全国性的泡沫不存在,局部存在过热”的结论收场。但此后的事实却是:2003年三季度后,各地房价飚升不断,国家在2  相似文献   

12.
从2002年开始,有关房地产市场形势的话题,就成了房地产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有没有“泡沫”、是不是“过热”、“冬天”还是“春天”、房价是“涨”还是“降”......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时至今日,这种争论非但没有定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简单而言,理论界、学术界持“泡沫”论者较多;房地产企业多持反对意见;地方政府一般都否认本地存在“泡沫”;中央有关部门虽对整体的房地产市场形势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同时也认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作出了一些举措。至于老百姓,则是普遍抱怨房价偏高。分歧…  相似文献   

13.
老唐 《房地产导刊》2011,(10):23-23
近几年,各地城市化及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投机购房过热现象,房价涨幅远超居民收入增幅。“房价高、住房难”广为诟病。购房过热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住房被放大的资本属性与人们心理预期等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房价情况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我国城市房价运行合理,基本在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房地产开发建设速度也是合理的。另一类则认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存在泡沫,而且远远超过的城市居民的购买力范围,无法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需要政府对房价进行控制。笔认为在探讨房价的高低和政府如何控制房价之前,需要界定政府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土地制度政策目标和房地产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认定政府在控制房价中如何去做。  相似文献   

15.
怎样全面地分析我国的房地产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不少人士著文或发表意见分析房地产形势。2001年底有人指出,我国当年的房地产已经与1993年一样“过热”,并预计2002年就要出现房地产的“冬天”。2002年至2003年7月,又有许多人分析房地产泡沫和风险,认为问题严重。有人著文认定,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到了泡沫经济的“悬崖”边沿。这些分析意见的根据是:这些年我国房地产每年投资增幅过大,空置商品房不断增加,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企业利润过高。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已经发展过热。  相似文献   

16.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正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并逐渐形成全民“击鼓传花”的买卖房游戏,至于所谓的房价泡沫何时被捅破,显然尚很遥远。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及未来房地产发展形势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房地产泡沫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争论,成为近日各级政府、各大媒体、网站、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是局部地区出现过热,远没有出现泡沫的迹象;另一种观点却预言房地产业将出现危机,引发泡沫不可避免。那么,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形势和现状呢?房地产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呢? 一、对当前房地产业形势和现象的分析和认识1. 局部地区的房地产需求旺盛与房价上涨并不意味着就是泡沫从2002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差异化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供销两旺,特别是原来…  相似文献   

18.
郑元同 《国土经济》2005,(12S):23-25
向城市要空间,向郊区要土地,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城市住宅发展的道路。在房地产持续升温的形势下,住宅建设的一个新趋势是各种超大规模的楼盘应运而生,高层住宅拔地而起,这种开发热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一个现实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中小城市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是否适宜建高层住宅。  相似文献   

19.
《上海房地》2008,(9):35-35
进入21世纪以来,每次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商业地产总是成为房产开发商的投资避风港。但商业地产是一个具有地产、商业和投资三重特性的综合性行业,这三重特性使它既区别于单纯的投资和商业,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行业。为了让房地产行业熟悉住宅类产品开发的从业人员顺利地完成向商业地产开发的转型。上海交大推出了商业地产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20.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等经营用途的商业类房地产,主要包括购物中心、专业市场、物流仓储中心、直销店、娱乐类商业地产、商务写字楼、住宅的底层商铺等。商业地产转让作为商业地产交易的主要形式,是指通过销售或其他合法方式将其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的行为。商业地产转让与住宅地产转让的显著区别在于,住宅地产的转让对象一般是个人,而商业地产的转让对象一般是企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商业地产开发己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商业地产转让的纳税筹划,对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地产经营管理,提高商业地产运营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