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作为高校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长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弱化德育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高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平等、互动、和谐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或主体间性关系的处理都存在着困境,即教育中存在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缺失。教育实践中片面地强调双主体中某单个主体性的实现,割裂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多层主体间性关系的发挥,忽视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石——交往实践,离开了交往实践,空谈主体性的实现就像建房子没打地基一样不稳固。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属性。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思想教育方式,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丰富的社团活动、适当的社会实践和典雅的校园文化,构建高校主体性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自觉生命、独立人格和平等观念的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共生式教育为核心,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建构一种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教育乃人之主体性的开放,引导人走向主体间性的共生世界去遵循教育的基本指向,即个体生命之建构和世界图景之创造。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主动改造自我和创造生活的"主体自觉"的实践效应,以引领个体的自主发展和重建世界的共生法则。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要求,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社会主体的教育思想。"两课"教学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紧紧把握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核心,转变教学思想,探索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社会和谐发展观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应有一系列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通过开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法综合化、教育载体多样化,达到育人目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解决好该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应着重从主体导入机制、客体资源选择机制、科学考评机制、持久长效机制四个维度进行探索,力争为推进构建"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教师强制输入,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教育方法造成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日渐暴露,主体与客体的二分法所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增多。由灌输走向对话是克服这种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对话交流中形成的"双主体——创生"模式是主客关系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为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双向互动的过程,即:主体积极的教育过程中客体能动的受教育过程的统一,亦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的统一的过程,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为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即必须把主体性原则作为国有企业人事制庭的根本原则、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改导成功的根本方法。一、国有企业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突出体现为互动的严重不足:师生交往、沟通减少,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师生都缺乏互动,师生感情淡漠。其原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干扰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主体、客体和介体自身的不完善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5.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新的路径和渠道,并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隐形化,提高了其实效性;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应不断构建"微主体"、占领"微阵地"、融入"微生活"、增强"微动力"、优化"微环境",切实提升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先导。面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滞后、功能弱化、成效锐减的现状,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与创新,树立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育人观念,树立现代意识的教学观念,加强高校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坚持八个"相统一",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二是思政课问题式专题教学中应如何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倡导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实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途径,为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也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原则和理论航标。"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平等性、主体性、生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六个方面。"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应坚持"以生为本、尊师重教"的指导原则,并在内容上、方式方法上、环境上和体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强调对人格的完善,通过具体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以及道德规范来促进受教育者获得突破和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者将客体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吸收和内化,更难以提升受教育者品格的形成。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客二分思想的认知,并从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互动中来实现相关性、统一性和调节性目标。为此,本文将从主体间性理论内涵及特征入手,探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从实现途径上加以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