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用诗歌言情明志,配以音乐以歌咏之。四海升平的盛唐以诗为尊,唐诗不但在当时社会深受上下各阶层喜爱,游走在歌者舌尖,更在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赫赫功勋,漫步在文学神殿。而将现代音乐和唐代诗歌融合起来探讨,正是在唐诗可歌咏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宋诗的得失     
宋诗的得失左万珍中国的百典诗歌,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度的成熟阶段,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卓然耸立的高峰。由于唐诗的辉煌成就,使后人想要超越它,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鲁迅先生说:“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作完。”正道出后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悲哀。继唐...  相似文献   

3.
青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它初见于先秦典籍,在汉魏小说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描写青鸟意象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青鸟意象的基本内涵也由此臻于完备。本文主要分析唐诗中的青鸟意象及其丰富的文化蕴涵,包括情感蕴涵和境界蕴涵。究其根本便是唐代人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人们用飘逸的仙鸟承载起自己追求美好情感或是自由境界的愿望。通过对其深入探讨感悟青鸟这一意象的极强生命力和美感。  相似文献   

4.
陈允吉 《秘书》2012,(8):42-45
1唐诗的文化意义及其深远影响唐诗是我国诗歌史上巍峨特立的高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林一宗宝贵的遗产。李唐王朝(618-907)前后二百九十年,诗歌创作达到空前繁荣,吸引社会各阶层的成员普遍参与,致使诗坛名家辈起,杰作荧罗,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展现出万花缭乱的兴盛景观。唐人利用诗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致使诗歌的地位显著提高,其艺术形式亦益趋完善。清代康熙年间编集的《全唐诗》,共收入唐代诗歌49403首,恐怕这只占当时实有诗作的一小部分,幸而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一些大诗人的作品尚得到较好的保存,故仍足以显示唐诗独具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历时期,是唐诗风格的重要转变期,是盛唐与中唐的分野,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转变期,刘长卿即是这一时代诗风的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既继承了盛唐余韵又有新的变化。现就刘长卿诗歌的创作类型,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类型,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唐代丝绸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挖掘唐诗这一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形式,分析唐诗中有关丝绸文化的诗句,进而研究丝绸文化对唐诗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窦曼娟 《价值工程》2010,29(18):23-23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渲泄,我们除了要感受诗歌的情感外,还要品味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体会诗歌和谐的韵律,体会它鲜明的节奏。音乐与诗歌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联系,在欣赏过程中配以音乐,会增加诗歌的感染力,本文主要论述音乐在诗歌欣赏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虽逢盛世,却命运不济。只能寄情山水,寻找解脱。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参禅,以山水田园诗闻名的的王维更是将"禅意"融入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咀嚼,意味深长的禅诗,成为盛唐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本文浅析王维的"禅诗"。概述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达到了诗歌,山水和禅意的审美共鸣。对诗歌的风格进行分析,研究诗歌风格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如何“发表”的……唐代那么多诗人的浩瀚诗篇,当时是如何“发表”的呢?墙壁题诗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合的墙壁和柱头,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即席赋咏卢纶、李瑞等“...  相似文献   

10.
周漪 《秘书》2011,(1):F0003-F0003
三千年的帛画是中国画的起源。楚国帛画和西汉帛画作为中国的文明创造,以其辉煌享誉世界。帛画是中国的瑰宝!唐代发明了宣纸后,中国画家把帛上创作的绘画技艺、图式和法度转移到宣纸上.  相似文献   

11.
张媛 《价值工程》2010,29(30):181-182
古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省时高效,本文从配乐诵读、情境想象、生活实践、主体感受等方面具体阐述古诗教学中体验式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黄嵩 《价值工程》2014,(9):69-70
对西方建筑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以及印象主义风格中的艺术语意进行分析,说明艺术语意信息在西方建筑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分析环境艺术设计语意的三种类型:"诗情""画意""乐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年画家,呼喜江先生的作品在肖像、人体、风景、静物方面俱所擅长。他的作品结合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特征,凝重典雅,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境。本文则着重从诗意化、情感化、美感等几个方面着重探索分析了他的油画风景艺术。  相似文献   

15.
印章与绘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人画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诗书画印不断融合的过程。海派中的金石大写意画风,肇始于赵之谦,大成于吴昌硕,齐白石画风的形成深受他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妮娜 《价值工程》2011,30(33):325-326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阿倍仲麻吕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为了深入研究他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采用文史结合归纳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他留学中国唐朝的经历,以及他与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的交往事实,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多种形式及其意义,同时也显示了他很深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7.
王卫强 《价值工程》2011,30(16):230-232
许多英文诗歌中也有意象的创造性使用,在翻译成汉语时亦应考虑对其中的意向的辨识和阐释,挖掘诗歌的意境,在了解中英诗歌意象使用方式差异的基础上,对意象做到恰到好处的处理。在译诗中的意象构建既要注重原诗形式和内涵,反映原诗的美学创造性,又要根据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心理需求做出变通和调整,使译诗也能和原诗一样具有和谐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李雁 《价值工程》2010,29(32):324-325
围绕绘画艺术形式,阐述了对书画同源及诗画同体的重新认识,从不同层面论证了从绘画艺术形式看诗画同源的审美效应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