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土地需求急剧增加.为进一步控制土地利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但在土地管理中存在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大量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显化,农民围绕土地权益而发生大量纷争,为解决其中的一些尖锐矛盾,我国应积极地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显化土地发展权,建立基于国有士地发展权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2.
土地发展权及其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完善土地利用和保护制度,发挥产权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调控作用;土地权利体系中应创设土地发展权,显化土地发展权.尽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土地发展权在作用、主体、内容和性质方面存在区别,但二者又关系紧密,既存在因果关系,又相互互补、具有递延性.  相似文献   

3.
土地发展权浅说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提出了一个相对陌生的权益概念——土地发展权,通过对土地发展权的概念、特征的叙述和西方国家土地发展设立的特点,阐述了在我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索地票制度的市场化运作创新机制及其与土地发展权市场、农村土地资产显化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模型假设演绎法。研究结果:(1)建立了地票制度市场化运作分析框架;(2)构建了土地发展权转移模型,并推导出地票价格应为重庆市城郊分界点城镇建设用地价格;(3)地票价格和土地出让价格存在较大差距,但二者差距小于征地补偿价格与土地出让价格的差距。研究结论:(1)地票制度是利用了土地发展权还原机制,以地票为形式搭建了虚拟指标交易创新制度;(2)地票价格是土地发展权转移价格的体现,当开发总量越小时,发展权转移价格越高;(3)目前地票价格尚不能完全显化土地发展权转移价值,但相对于征地补偿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土地资产价值,是更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和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发展权是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改变土地现有用途或者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权利。土地发展权应当是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财产权,并且具有人权属性。我国的土地发展权应当归属于土地所有权人。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实现应当采取土地发展权移转和国家购买土地发展权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国情实现土地发展权利益的公平分享。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收过程中设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发展权是一项可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该权利直接关系到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以及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产生的发展性利益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考虑到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应在土地权利体系中创设独立的可转让的土地发展权,通过将土地发展权制度引入征地实践来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和保证国家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并整合整个制度环境,提升土地征收制度的绩效。  相似文献   

7.
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侯华丽  杜舰 《农村经济》2005,(11):78-79
土地发展权是将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土地发展权在我国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农地发展权应归农业经营者所有,并且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价值补偿,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耕地,全面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8.
试论设定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权属关系不顺、土地征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本文从界定产权的角度,探讨设定农地发展权对解决土地征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积极意义。并得出结论:设定农地发展权并将其归为国有,将有利于阻止大量耕地被非法征用,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有利于合理分配征地中的土地增值收益,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有利于规范土地征用权的行使,维护城市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9.
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发展权配置内容,探讨土地发展权流转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论:土地发展权配置包括总量、结构、区域和时序等配置.土地发展权的公平、合理配置,是其高效交易与流转的基础.结合中国的政府层级安排,土地发展权按照一定机制分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一、二、三级土地发展权形式配置和流转.三个层次有机连接形成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土地发展权制度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发展权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权利形态,它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土地收益的分配公平。本文从西方发达国家(以英美法三国为典型代表)的土地发展权制度特征入手,着重比较分析了这三种土地发展权立法实践模式之间的异同,并就我国土地发展权制度建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的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方法虽然能反映当前农业生产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水平,但它无法完整揭示土地利用背后的经济关系。为克服这个缺陷,作者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两部法,将土地利用总系数(即土地利用实际系数)分解为反映土地利用能力的土地利用能力系数和反映农民利用意愿水平的土地利用意愿系数,这种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应用两部法,对我国15个省的土地利用系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地实际利用水平与能力水平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有偿使用改革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意义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共土地批租制度进行比较,探讨完善中国大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方法与途经.研究方法:实证与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土地批租制度的经验教训,中国大陆应加快对土地权益的研究及相关法律规章的修订,逐步建立起房地产年税体系,同时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及对土地市场需求的适应性.研究结论:土地有偿使用改革对中国大陆城市发展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和成熟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土地批租制度相比,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法律方面均存在诸多缺憾.  相似文献   

13.
矿业用地征用取得引起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耀叙述了我国矿业用地征用取得方式的沿革,指出了我国矿业用地现行制度导致的征地工作实施困难、工农矛盾突出,征地增加矿山企业成本,复垦土地产权纠葛不断等三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实行临时用地制度、实行土地年租制、土地股权制度、土地等量置换制度等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徐州市为例,总结了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结合实际,分析了新土地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为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新土地法个别条款需要修改。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的地区往往是土地利用分类研究的首选地区.南海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以南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的初步研究,尝试建立了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在现行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南海土地利用的实际,提出的一个三级续分的分类体系.其中包含了4个一级类型,21个二级地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国土”工程的顺利进行,全国越来越多的县(市)已经完成1:1万土地利用电子数据的入库工作并开始将这些基础数据应用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等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此文就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提高土地资源效率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提高认识、突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搞清基础数据、协调好各项规划和规划的审批程序等几个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以提高大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的首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率很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人口快速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中国实行了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虽然降低了建设用地—GDP弹性系数,但是并没有解决上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新时期,人口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渐趋增强,上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亟需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首位,在此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themed issue of Land Use Policy builds mainly on papers presented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Use Issues and Policy in China under Rapid Rural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conven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 China, in October 2012. The conference set out to share and promote new scientific findings from a range of disciplines that advance research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The contributions to this themed issue provide conceptual–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takes on the topic, around four main areas of interest to both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nation-wide land use issues,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land engineering and land use, and land use transitions. Various land use issu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rapid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a, giving rise to formulation of new policies directly affecting land use. However, these have contributed to new land use problems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policie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strained by the special ‘dual-track’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view of this, this themed edition makes a compelling call for more systematic research into the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land use policy. It also emphasizes the challeng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