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华东地区为例,构建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研究模型,并提出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对待国外产品的态度的假设,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待国外产品态度、购买国外产品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国际竞争环境下,国家品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指出国家品牌包括3个层面:整体国家形象、整体产品形象和类别产品形象。消费者对这3个层面的整体感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这就是国家品牌效应。国家品牌效应受到一些变量的调节作用:消费者品牌熟悉度、认知需求、介入度会调节国家品牌和消费者感知、评价、态度之间的关系;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爱国热情、敌意会调节消费者感知、评价、态度和消费者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类型、产品类型是整体框架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5,(23):218-221
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使用西化品牌名,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中国品牌使用西化品牌名是否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当消费者发现中国品牌使用西化品牌名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显著降低,同时该效应受到产品卷入度和消费者民族民族中心主义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7,(4):98-104
全球消费者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对消费者的全球品牌行为产生影响,而消费者的本土情结却会引起其对全球品牌的抗拒。本文基于全球消费者文化敏感性(SGCC)和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CET)视角,对中国消费者购买韩国品牌的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消费者文化敏感性与全球品牌形象、国家形象及其购买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关系。中国企业要想打造全球品牌,应在锁定SGCC的消费者、展开目标性营销、加强"汉风"引导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有效削弱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和产品的抵触情绪,以提升国家和产品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消费文化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在发展中国家,全球消费导向如何影响对于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球品牌的态度。结果表明,全球消费导向能够正面影响对发达国家全球品牌的态度,而且全球认同和民族中心主义在其中发挥互补性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全球化背景下消费心理对于品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从这一角度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发达国家全球品牌的偏好提供了新的解释,并为中国企业建设全球品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告的目的是引起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兴趣与关注,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并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卖出商品.要想广告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对待广告的态度,并在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合理应用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对于影响消费者购买带有售后服务产品的因素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文献回顾和访谈归纳出25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4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体验经历、营销方式,再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完善。研究发现4个主要因子之间两两显著相关,而在研究它们与购买态度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体验经历和购买态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外,其余3个因子都与购买态度显著相关,其中感知风险与购买态度显著负相关。最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性别、学历、需求层次对待购买售后服务产品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广告的目的是引起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兴趣与关注,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并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卖出商品。要想广告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对待广告的态度,并在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合理应用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院关于品牌态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某一个具体的产品或产品类别出发,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然而在不同产品类别中,品牌态度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对不同类别产品品牌的关注点的差异,通过消费者态度最终影响到其对该产品的购买意愿.因此,从不同类别产品入手,比较分析每一个细分类别产品的品牌态度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于道德型品牌危机事件对品牌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品牌群内其他品牌的溢出效应。文章基于挫折-攻击理论和情绪应对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构建道德型品牌危机事件对消费者反应(抵制态度、负面口碑传播、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分析受到波及的企业如何应对负向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此类危机事件的关注和其民族中心主义会引起消费者进攻型负面情绪和规避型负面情绪的双重变化,但是只有进攻型情绪能够导致消费者对事件品牌和其他关联品牌的系列反应;受到波及的品牌短期内宜采用沉默而非辩解策略来化解负向溢出效应。本文结论为有关道德型品牌危机事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外国和本土品牌在此类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了艾柯和凯勒构造的品牌延伸评价的主要因素模型,选用中国产品品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消费者对我国产品品牌延伸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品牌延伸态度的因素主要由消费者对原产品质量的认知和原产品与延伸产品的相关性即转移性、替代性和互补性构成。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应如何采取品牌延伸的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很多耐用品、高科技产品都存在多代产品共存于市场的情况,每代产品都呈现与其他代产品不同特征。消费者对待每代产品态度和心理也不一样,因而对多代产品技术扩散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研究很少对产品采用者进行分类;本研究将多代产品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采用者分为初次采用者和重复采用者(也称升级者)两类,两类采用者在扩散过程中的扩散参数各不相同;对其参数进行估计,并考虑扩散过程中跳跃现象,建立创新产品扩散的多代产品模型和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微博观     
《中国企业家》2010,(20):137-137
8025转发 段子/:一个54岁下岗工人说了一句震惊中外的话。这个下岗工人说:"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可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  相似文献   

14.
白酒在我国的发展已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白酒酿造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加工行业,也是古老的、典型的民族工业。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技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个性产品,白酒工艺在不断的创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固液结合新工艺白酒越来越多进入消费者市场,以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新工艺白酒,以创新和发展的思路去改进新工艺白酒,将是新工艺白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安静 《城市问题》2007,(2):64-67
态度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营销者进行广告宣传的目的之一就是迎合或改变消费者的态度,以利于产品的销售或树立品牌信誉.但在广告传播实践中,消费者的态度对象可能发生分离,即从指向产品(品牌)转移到指向广告.着重分析了态度对象发生分离的条件以及两种态度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营销者和广告商应重视这一现象,以减少分离的出现;或在分离已经产生的情况下,争取消费者对广告形成正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IM)在网络购物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77名网络消费者进行情境模拟实验,探究了IM反馈及时性、产品类型和价格可议性三个变量对消费者态度及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IM反馈及时性对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及时反馈比不反馈有更高的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愿;(2)产品类型在上述关系中有一定调节作用:体验型产品受IM反馈及时性的影响更大;(3)价格可议性并无显著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果,从网络商家角度提出相应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购买决策及信息整合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者行为中最需要了解的就是消费者怎样做出决策。文章从消费者决策的认知过程入手,介绍了消费者决策的认知过程模型,并通过显著信念和多属性态度模型的引入,说明了人们在整合过程中通过结合对产品的显著信念的评价和信念的强度,从而形成对该产品的整体的态度,并最终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经济》2017,(6):63-69
本文从多学科视角构建了在线负面评论对消费者创新抗拒的机理模型,理论研究发现该作用过程可划分为信息处理、态度形成和抗拒反应三个阶段。P2P网络借贷背景下的实证结论表明:信息内容质量对产品负面态度与感知风险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信息源可靠性,产品负面态度和感知风险共同促使消费者产生创新抗拒行为,但感知风险与产品负面态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作用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企业减弱在线负面评论对消费者创新抗拒的影响,提出了提升顾客满意、降低负面信息有用性、削弱负面态度影响力和塑造正面锚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5,(24):71-73
生鲜类电子商务产品的特殊性使其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中通过研究现有生鲜电商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以下具体策略:在产品源头上建立长期合作保质保量;在对待冷链运输的难题上,优化路径,区域化发展;在对待消费者上,从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以增强顾客粘性;提高配送时效性,保证顾客期待的服务和产品温馨到手。有目的的战略化发展将让生鲜类电商赢得更大的市场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陈涛  刘旭青 《企业经济》2015,(2):152-156
新产品和技术在扩散中会受到消费者抗拒,产生创新抗拒。相对于网络正面口碑而言,网络负面口碑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力更大。文章依据信息性影响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网络负面口碑对创新抗拒影响的机理模型,以中国市场转基因食品为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网络负面口碑对消费者感知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产品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产品态度对拒绝购买和反对购买影响显著,对延迟购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