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有着明显增长,但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比较,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并且在省内各地区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内部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目前安徽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消除生产性服务业的制约因素,这对于安徽省来说,是经济腾飞的一个机会.为此,本文将对"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为"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00-2013年共14年的数据,基于VAR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具有一定的单向性,即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明显,但高技术产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和支撑效果并不显著,呈现出具有替代性的冲突局面。根据结论,本文分析了相关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安徽省今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产业间良性互动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是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关键时期,发展基于汽车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有效促进上海市两大关键产业的发展.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实践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和汽车行业的关联性概念模型,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通过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汽车产业及其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论文研究了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汽车产业和外部环境的数量关联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4.
丁潇潇 《企业导报》2014,(10):120-120
本文通过对于江苏省淮安市42家企业的调研,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对于企业经济绩效提升的影响,通过计量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然而,企业业主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企业规模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依据甘肃省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属于低带动型、 高附加值产业但增长迅速,生产性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三次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7,(1):135-141
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选择可能对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有影响的多个因素,构建理论模型,采用近10年来的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不同因素对不同细分行业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在所有因素中,市场机制因素对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所有行业发展的影响都成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聚集、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载体、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谋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突出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和重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其集群发展能够强化农业产业集群和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区域的资源禀赋、产品的自身特性和一定的外部推力,知识的聚集、政府的推动、农业和制造业的需求等因素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在众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近年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发展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在产业集群中表现得最为集中.面向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区域体系;而且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据调查,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在产业集群较为密集的地区,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对潜在需求的引导和激发不够.因此,发展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逐渐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推进器",它的快速发展能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江西正处于产业转型和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时刻,必须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发挥后发优势,是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综合江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探索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对于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服务业的发展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回顾了广州市:15_--十年来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得到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弹性为O.39远远高于其他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这表明了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大于服务业的其他行业。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的推荐速度明显加快,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第一、二、三产业的促进作用非同一般,本文就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与进展,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已有研究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王常君 《活力》2009,(4):40-40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于提升农业和工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3,(4):123-126
根据2004-2010年期间浙江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数据,对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影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了各因素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因素中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较大,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其目前的影响还不明显。据此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深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集群、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以及与工业、其他服务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文中介绍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转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阐述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延展产业链和促进就业,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研究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深入分析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经济效应;然后运用基尼系数测算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最后根据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具有明显的互动效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角度进行分析.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