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金融业标准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规范金融行业发展、提升金融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标准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为提高金融标准化实践能力,探索标准化人才教育和培养机制,笔者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分析国内外金融标准化教育现状,提出高等院校、研究所和金融企业之间协同融合发展的建议,为未来金融标准化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融人才结构与金融教育发展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对各类金融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要求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体系对此做出及时反应,加快改革步伐,为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各类急需人才。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推动我国二十一世纪金融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对各类金融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要求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体系对此做出及时反应,加快改革步伐,为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各类急需人才.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推动我国二十一世纪金融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是现代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机遇,实施金融工程将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实施金融工程尚有难度。为此,我们应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建立金融市场化体系,健全国家金融监控体系,大力培养现代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也需要不断的提升,但现阶段,金融审计监督体系还是有所落后,这使得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的一定的限制,随着其不断的创新,这也是想要发展中最好的机遇,只有把握住这次机遇,在金融创新趋势下构建一个金融审计监督体系,使得整体金融业都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柳州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指出柳州市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二元金融”现象突出、金融服务水平不高、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提出了重构柳州市金融业发展协调组织机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协调城乡金融和谐发展、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促进柳州市金融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模式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滨海新区金融业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金融业发展新的模式选择,从金融产品模式、金融市场模式、金融制度创新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金融环境建设体系等方面提出设想和思路。其中建立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也是题中之议。  相似文献   

8.
康定选 《新金融》2001,(12):10-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掀起了一个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浪潮。随着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的不断涌现,金融机械的不断产生,金融技术的不断更新,金融市场的不断形成,金融业已发生了根本性、实质性的变化。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将加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如何顺应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浅谈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使其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式体系结构,是一个普遍应用的公众性体系,而金融业也早已溶入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公众性的应用媒体;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金融计算机网络是处于公众面前,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如何加强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管理,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课题。  对于金融业而言,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危害程度之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已不…  相似文献   

10.
金融创新是一直贯穿在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断的金融创新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该文挥讨了我国金融创新的进展.金融创新与人才、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并指出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当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1.
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混业经营的一种有效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并成为发达国家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在我国也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与国际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金融控股公司也将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理想组织模式,应加快规范和推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蕾 《中国金融家》2010,(1):100-101
60载光阴荏苒,60年沧桑巨变。在60年的金融发展历程中,中国的金融家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同时还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金融业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条件与障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融工程是金融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也代表了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发展金融工程,将是中国实现金融赶超的重大机遇。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运用的最主要方面。金融风险迫使我们利用金融工程去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从金融自由化条件上看,我国金融工程大发展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加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张宏 《甘肃金融》2001,(5):17-2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基本确立.但是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长期形成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形成金融风险的环境、机制和管理等因素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化解已经暴露的各种风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各类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指标离审慎监管要求还相差甚远,整个金融业的实际状况与我国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加入WTO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胡滨 《中国金融家》2010,(4):144-145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回顾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不难发现,法治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法治建设对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金融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2006,(18):47-47
《中国金融》杂志从创刊之初就肩负起传达贯彻党的经济金融工作方针政策、宣传报道金融动态和基本知识、交流金融工作经验等为金融业发展服务的使命。56年来,《中国金融》杂志在对中国金融业的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忠实报道中,做了许多工作.今天的《中国金融》杂志已经在国内经济金融界具有很大影响,在金融行业拥有广大读者,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刊物和全国性的金融政策指导类刊物。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齐齐哈尔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型信贷模式,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扎实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探索普惠金融发展策略,为促进普惠金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信息化建设与金融信息化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面对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压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金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深度密不可分。根据统计,金融业95%的创新来自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分析与设计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分析与管理,使创新金融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金融创新需要依靠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并能把握金融业发展脉搏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相似文献   

19.
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加入WTO在一片掌声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逐步开放的金融业将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金融信息化"经过科技部及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可行性论证,将很快进入启动阶段.金融信息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勾勒出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关系到我国金融业在5年内能否打好基础,真正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能力.金融信息化将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并全面塑造新世纪的新金融.  相似文献   

20.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控股公司的客观存在和不断开拓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十一五”时期,要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必须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以确保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