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涉及经济、政治、国防、社会和环境生态等多方面具有长远全面性质的战略问题。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布局战略,这对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妥善安排三大经济地带的关系:综观全国各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今后发展条件,从东到西明显地呈现三个梯度和三大经济地带。一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包括辽、冀、鲁、苏、浙、闽、粤、桂八省和京、津、泸三市;二是经济发达程度居中的内陆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八省和四川、甘肃、陕西,内蒙的大部分地区;三是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印边远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宁夏、云南、贵州六省(区)和川西(凉山、甘孜、阿坝三州),陕北以及内蒙与甘肃的部分地区。针对上述经济布局的基本态势,今后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要正确选定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处理好重点地区与非重点地区的关系;二要围绕全国经济建没总目标的实  相似文献   

2.
铁路干线在我国空间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我国经济布局的重要轴线.西北地区铁路沿线经济带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基于点一轴发展理论,以西北地区兰新、包兰、西陇海、兰青四大铁路干线为发展主轴,以各铁路干线沿线经过的25座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测度并比较了四大铁路...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地处中原,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和物流业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省会郑州地处河南省中部,承东启西,贯穿南北,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建立郑州市物理信息平台是迎接这一机遇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一、区域经济梯度与"多点多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问题是经济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与结构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空间的经济资源丰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按照不同经济梯度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空间。区域的经济梯度既可以表现为宏观空间的经济地带的梯度(如我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梯度),也可以表现为以城市、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中观  相似文献   

5.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不畅通和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农产品"买难"和"难卖"现象并存,农产品物流仍以粗放式流通为主要模式。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素有"中国粮仓"之称,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河南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是全国经济交流、联合的中枢。但河南省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并注重导入智能化因素,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在优势互补中推进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梯度与反梯度推进理论概述 早在80年代初,西方的梯度理论就被引进我国.其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它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存在梯度地区技术经济势差,就存在着技术经济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再向落后地区推进,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8.
跨世纪发展的市区功能布局——对太原城市结构布局形态的一些探讨□张春祥武辉太原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位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生产力总布局中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作用,它不仅是山西区域经济的支点,而且在支撑和推动沿海、沿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耦合度评价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我国16个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度评价表明,我国城市群总体耦合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和国土利用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国土开发带来资源消耗,支撑着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群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大幅提高了国土利用效益.因此,推动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提升,应当重视与资源环境条件与国土利用效益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0.
营造区域经济中心加快撤县设市步伐河南省潢川县县长陈民河南省潢川县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处在京九铁路与拟建宁西铁路(南京——西安)、106国道与312国道、京九光缆与拟建的沪乌光缆(上海——乌鲁木齐)3个大“十”字交汇点,是3省接壤地...  相似文献   

11.
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西北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渭南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农业资源犹显优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面对农业税的调整。这个农业大市在2004年走出了一条坦途。渭南经济去年实现10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12.
乐亭县临港产业聚集区地处环渤海经济中心区域的京唐港区腹地黄金地带,西距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工业区仅40公里,距天津150公里,西北距北京230公里,距唐山70公里,东距秦皇岛80公里。周边交通发达,唐港铁路纵穿聚集区,  相似文献   

13.
晓蔡 《房地产导刊》2005,(21):29-29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西安比较突出的优势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科研教育和高级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千年古都西安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诸多开发商眼中肥美的肉。  相似文献   

14.
令人不安的事实──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距扩大了解放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现今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被称为沿海和内地。不管怎么叫,中国经济的总格局一直是沿海发达,内地落后,差距悬殊。解放后,国家下大力气改变这种面貌,成效显著。但与人们的愿望有悻的是,虽然水涨船高,但近年来三大地带的差距却显著地扩大了。国民生产总值GNP总额,入均GNP数额,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是三个具有综合表现力的指标,可以强有力地说明一国一地的经济实力。(一)从国民生产总值(GNP)看图表国民生产总值(GNP)统计表o单位:总额: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小企业》2010,(3):65-65
能源重镇的企业先锋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焦作市现已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工业为主,食品、轻纺、医药等工业部门综合发展的工业行业结构,构成全市国民经济的骨干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一、“梯度推移论”和“反梯度论”两种抉择的局限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沿海率先推进,由沿海向内地逐层递推,称为“梯度推移论”。根据“梯度推移论”的观点,依技术经济水平的高低,我国分为发达的东部、欠发达的中部和不发达的西部三个地带,即三个大的梯度。据此,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由东部向中部、再向西部梯度推移,或者说,是由沿海向内地梯度推移。“梯度推移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10年6月12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提出,再次强调“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势在必行,财税政策与体制也必须配套改进”。  相似文献   

18.
使用2002-2012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新疆经济空间差异。揭示了南疆,北疆与南北疆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北疆地带经济水平差异比较大,而南疆地带经济水平差异虽然相对较小但其经济发展较慢。并且南疆地带经济差异变动对新疆经济差异变动影响很大。既然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等状况,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想推动全疆的经济发展,就必须缩小经济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9.
千年风沙     
兵哥 《国土经济》2014,(10):62-65
柳园寻柳 一生中去西北的愿望成了挥之不去的情结。 虽然我不乏在中国大地游走的经历,但西北之行,却全无经验可鉴。记得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只凭一本全国地图,我就大胆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说实话,越往西走,江南的绿色就退得越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下属行政区的人口和GDP,采用下梯形法分别计算2000年、2012年三个层次的区位基尼系数:全国基尼系数、三大地带即东中西部基尼系数、各省区基尼系数系,并将三者进行时间纵向与区域横向对比,揭示了十年来中国地区及地区间区域发展差异变动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全国范围的经济差异有所缓解,但东部和西部地带及部分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变大。文章据此提出的相应政策建议是,区域政策应当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准化转变,政策的着力点既要关注后发地区中的后发地区,也要关注发达地区中的相对落后地区,同时还要关注被大城市阴影遮蔽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