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长岩 《中国金融》2012,(11):65-67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按照"总量稳健、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原则落实好稳健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如何正确把握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内涵,有针对性地加强货  相似文献   

2.
宋立 《中国金融》2021,(7):19-21
今年,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保持支持力度不减,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巩固经济基本盘。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取向不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如何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作出专门部署,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认真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重要信息,2011年中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是中国决策层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应对,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后作出的科学决策。深刻理解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背景、条件、意义和内涵,对于增强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认识到,在货币信贷由适度宽松向常态回归的过程中,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会突出显现。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普遍发展热情高涨,投资冲动较强。在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积  相似文献   

5.
焦永民  冯斌 《青海金融》2005,(10):51-52
一、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为有效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通过采取制定辖区信贷指导意见,加大货币政策窗口指导力度,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及时反馈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和问题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在引导、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防范信贷风险,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支持地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增强金融宏观调控实施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1,(1):77-77
胡晓炼:正确把握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人民银行召开的部分金融机构及人民银行分支行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其次,贷款总量要保持合理适度增长.并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第三.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第四.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一、货币政策的实践 当前,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笔者以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就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为促进币值稳定、经济良性周转而交替使用的"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其具体目标就是追求低通胀下的高经济增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强有力地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困境,罗斯福推行新政,采取凯恩斯主义,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挽救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8.
各位CFO朋友,大家新年好:2010年充裕的流动性让大家充分体会到了"不差钱"的种种好处.而2010年末再度上调的准备金率,拉开了2011年货币政策转向的大幕.随着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我们步入了2011年--"流动性回收年".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1998年以后,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的复杂环境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形成.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稳健货币政策强调了两个方面,即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   ……  相似文献   

10.
林青 《甘肃金融》2001,(1):7-10
"九五"是我国经济逐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成功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由以直接调控为主,间接调控为辅转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其中,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亦从直接调控逐步走向间接调控,货币政策调节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货币政策工具逐步成熟、宏观调控手段不断完善,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以实现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已基本形成.在"九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无论是有效治理通货膨胀,还是积极防止通货紧缩,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宏观运行的起伏波动,适时适度调整方向,掌握松紧,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稳健2010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稳健。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  相似文献   

12.
<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如何理解"灵活适度",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有新意。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相对于此前的"松紧适度",是个新提法。这一表述也与1月4日《权威人士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提的货币政策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  相似文献   

13.
金融"国十条"强调: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被业内称为金融"国十条"。其中有关货币政策最核心的阐述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务院再次重申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表明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转向宽松,也不会骤然转向紧缩。同时,《指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中国在经济政策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从2008年起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底,中央决定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宏观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变化。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存程度逐年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必将对安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介绍稳健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内涵、目标以及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分析了稳健货币政策下安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从多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们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制定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制定维护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适当调增信贷总量,释放保增长和稳定预期的政策信号.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新理财》2021,(2)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的基本匹配,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犹记岁尾年初,社会上对货币政策应否"放水"或"宽松"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讨论不时响起。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这一讨论一锤定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理解"稳健"与"灵活适度",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目标:社会融资规模增13%左右"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  相似文献   

19.
新动态     
<正>央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央行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将贯彻落实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央行应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种种举措,本文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逐渐趋稳,与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措施密切相关,解释了稳健货币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宏观效应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