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测算江苏省65个地域单元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为土地管理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人均用地指标法和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农村居民点面广量大,人均用地超标,整理潜力很大;(2)65个地域单元的限制条件修正系数介于0.2849 — 0.7281之间,表示理论潜力转变为现实潜力的能力和可能性;(3)2005 — 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224546.3 hm2和92727.09 hm2。研究结论:(1)人均用地超标,理论潜力巨大;(2)整理潜力受自然经济等条件限制,现实潜力下降;(3)区域条件差别显著,整理难度不一;(4)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基于“反规划”理论,从“粮食—生态”双安全约束视角开展2030年和2035年建设用地供需多情景模拟,据此制定不同情景下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策略。研究方法:运用粮食需求预测法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法,反向测算研究区建设用地供给极限;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结合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预测建设用地需求。研究结果:(1)“经济优先”、“生态涵养”和“均衡发展”三种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耕地需求量分别为153 854.58 hm2、179 497.01 hm2、205 139.44 hm2,2035年达到157 157.71 hm2、183 350.67 hm2、209 543.62 hm2;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显示,南京市低、中、高安全水平生态用地规模分别为153 741.28 hm2、257 684.61 hm2和292 859.35 hm2;三种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需求量分别为200 121.21 hm2、194 060.53 hm2、195 683.63 hm2,2035年达到206 523.92 hm2、196 523.96 hm2、197 983.55 hm2;(2)相较于其他两种情景,均衡发展情景下目标年建设用地供需差整体较小,分别为785.40 hm2和-5 918.70 hm2,2030年建设用地供需基本平衡,到2035年存在一定程度缺口,该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也能兼顾“粮食—生态”双安全的基本要求。研究结论:不同情景下建设用地供需状况差异明显表明需要制定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以均衡发展情景为目标,有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多目标土地利用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3.
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应用1999 — 2007年分省数据,测度近年建设用地扩张对中国及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为土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效率评价法、多元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9 — 2007年中国固定资本、劳动力和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745、0.274和0.083;(2)初级产品阶段地区、工业化阶段地区、发达经济阶段地区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76、0.068和0.066;(3)地区技术效率和土地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发展阶段演进逐渐减小;(2)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策略与绩效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自然生产功能损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的生产功能损失。研究方法:以北京为例,在遥感影像生成的1991、1997、2000和200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分析了耕地损失特征;利用气象数据结合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作物生产潜力;从点、线、面和各区县角度分析了1991 — 2004年耕地损失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耕地由1991年的6158.9 km2减少为1997年的5598.9 km2,2000年的5121.4 km2以及2004年的4387.8 km2;由中心城市周围的面状耕地损失、次级城区周围的点状耕地损失和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耕地损失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分别约为14.52×104 t、20.67×104 t和103.76×104 t;1991 — 2004年,北京各区县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约为223.6×104 t,其中密云区损失最大,门头沟区最小。研究结论: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生产功能损失明显,制定耕地保护策略时要兼顾耕地损失的数量、格局以及功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讨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及其测算方法,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及成本效益曲线分析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条件,进而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测算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研究结果:在考虑生态服务价值时,社会经济中速发展下太仓市区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分别为4805.61 hm2 和5495.88 hm2 ,此情景较为合理;而高速经济发展下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133.36 hm2 和6161.38 hm2 ; 如果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则在中速发展时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907.38 hm2 和6756.93 hm2。研究结论: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及情景分析法等可以确定未来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不同年份的城镇用地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验证土地市场发育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方向,估算其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省份处于转型期土地市场经济阶段;(2)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1999 — 2005年,全国因土地市场发育而得到抑制的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为25624.79 hm2,占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1.76%,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抑制作用还不高。研究结论:缓解农地保护压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调整可从两方面开展:(1)提高拍卖出让方式比例,出让方式由低市场化方式向高市场化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2)加强土地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盲目征收耕地的现象,探讨耕地征收最优规模测算方法,为科学调控耕地征收提供参考依 据。研究方法:生产函数模型与面板计量方法。研究结果:2005—2010年耕地征收实际规模从过度征收逐步趋近于最优规模;“十二五”期间需新增耕地规模为153.27万hm2。研究结论:(1)基于边际理论视角测算耕地征收最优规模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各地合理确定耕地征收规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2)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的耕地效益最大化是确定当前最优征收规模的标准;(3)提升耕地的边际效益是解决当前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多维减贫指标体系,测度2000—2020年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动态变化,系统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综合扩张指数和脱钩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成效显著,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县域单元多维减贫指数均值分别为0.134和0.186,经济减贫指数明显高于社会和生态减贫指数;(2)集中连片特困区建设用地扩张先缓后快,局部区域扩张迅速,但整体以相对稳定型扩张为主,2010—2020年扩张明显加快,缓变型和快变型呈现组团化分布;(3)研究期间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指数与建设用地扩张指数以较理想型的弱脱钩为主,强脱钩县域单元数量由2000—2010年的131个减少为2010—2020年的10个,与之对应的弱脱钩县域单元数量则由369个增加到486个,有效体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方式的转变。研究结论:特困区减贫动态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存在密切关联,县域土地城镇化有助于增强特困区内生发展动力,后扶贫时期特困区需推进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调整的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11.
大同市耕地保有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总结大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护目标编制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参考以前成功的规划经验,利用大同市历年统计资料,通过对大同市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测算出规划期末大同市应该保有的合理的耕地面积。预测结果:2010年大同市的耕地保有量为37.3450万hm2,比基期2004年减少0.8540万hm2;2020年为35.2002万hm2,比基期2004年减少2.9987万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搜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通过ArcGIS 10.2软件,得到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河南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2010年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63.12%。2005~2010年,河南省的耕地转移面积最大,为5.055 4万hm~2。其次为水域用地,转移面积2.184 8万hm~2。草地转移面积最小,转移面积为2 424hm~2。水域用地动态度变化为7.49%,未利用地动态度变化为6.86%,耕地变化动态度最小,为0.48%。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转移面积为13.403 1万hm~2。林地主要向耕地转移,转移面积为1.617 4万hm~2。未使用地主要向耕地和水域用地转移,转移面积分别为2 568hm~2和7 673hm~2。[结论]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未利用地主要向耕地和水域用地转出。河南省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水域用地,最小的是耕地。建议相关部门,依据各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土地利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分析了1996~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的基本态势、时空特征及其主导成因。主要结论是:(1)1996~2008年,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净减少205.5万hm2,年均耕地减少量17.1万hm2。2001~2005年的耕地净减少量为137.3万hm2,分别是1996~2000年、2005~2008年两个时期减少量的4倍;(2)1996~2005年,沿海地区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05.3万hm2,占同期耕地减少总面积的34.03%。建设占用耕地的主要途径是独立工矿、交通、村庄与城镇建设,分别占45.03%、15.8%、15.47%和11.5%;(3)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增长,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导致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预测疗法不能同时兼顾市场经济与政策对建设用地需求影响的不足,提出综合分析法,并以山东省东平县为例,将此分析法预测的用地需求与一元线性回归法、灰色系统GM(1,1)预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评价综合分析法的可信度与准确性。运用综合分析法预测东平县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需求为16342.36 hm~2、远期(2020年)需求为17620.79 hm~2。该分析法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山西省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山西省耕地资源、粮食需求量和耕地区域生产潜力做了研究,对粮食安全和耕地阀值进行了计算,对粮食和耕地变化提出高、中、低3个方案进行预测后认为:全省2010年耕地应保持在410万hm^2,2020年耕地应保持在420万hm^2。  相似文献   

16.
重构中国水电开发中的征地补偿技术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构建适合中国大西南地区水电建设征地补偿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确立“公平补偿”的标准,从保证移民福利水平不降低出发,进行移民搬迁前后的现金流分析,构造新的补偿函数,并借助资产评估的方法测算征地补偿费。研究结果:(1)《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中沿用的“产值倍数法”不适应中国大西南水电开发中的实际情况;(2)收益法测算的征地补偿费不足以弥补农业安置方式中的耕地开发成本。研究结论:(1)补偿费用中应包含新耕地开发成本;(2)依据成本法和收益法结合重构的征地补偿函数,提高了征地补偿测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比较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管制给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带来的可能福利损失及其差异性。研究方法:期望效用理论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农民土地发展权及福利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规划管制给东、中部地区农户带来的福利损失分别为42521元/hm2?a和20309元/hm2?a,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是中部地区的2.09倍。东部地区户均耕地远远小于中部,且东部地区的增量建设用地极为有限,所以东部的土地价值大于中部。(2)中部地区发生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建坟、改园、取土、挖塘、闲置等禁止性行为的概率为0.39,而东部地区发生这些禁止性行为的概率仅为0.1,说明在耕地保有目标限制下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较为有效的宣传。(3)以日常管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改园、取土、挖塘、闲置荒芜等禁止性活动为依据,中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为3186—5274元/hm2?a,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为563—11572元/hm2?a,禁止取土行为几乎不会对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产生影响。研究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田未来用途的预期不同,进而规划管制给他们带来的可能福利损失也有差异,在进行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时应区别对待,提高规划管制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重庆市綦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预测2010—2020年规划调控影响下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以期为目标情景下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文章通过构建Dyna-CLUE模型分别模拟研究区在自然增长和规划约束引导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对照自然情景进而分析规划约束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表现特征。[结果]比较AutoLogistic模型与传统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发现,除建设用地外,其他地类的ROC值都有显著提升;对比两种情景模拟结果发现,到2020年,研究区内耕地、农村居民点、未利用地较自然情景显著减少,林地、园地显著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规模较自然增长情景减少171.86hm~2;规划情景约束下,2010—2015年研究区地类转移以耕地转建设用地为主,2015—2020年以耕地转林地为主,耕地转建设用地次之,再次为农村居民点转耕地。[结论]Dyna-CLUE模型模拟中,运用添加自相关因子的AutoLogistic模型代替传统Logistic模型进行空间驱动力分析,能够显著提升模型模拟精度;规划约束下,退耕还林、农村居民点复垦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的开展是耕地减少、林园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得以控制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成果在规划约束情景中得到较好体现,表明规划目标对于引导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定向变化有重要作用,但是丘陵山地的耕地减少态势也需得到足够重视,建议推进耕地产能建设从而协调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间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