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事件 继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洋水仙事件”,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和美国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泡沫之后,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并且泡沫给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2.
日本房地产泡沫时代的税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事件继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洋水仙事件”,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和美国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泡沫之后,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并且泡沫给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3.
姚洋 《金融博览》2010,(15):33-34
20世纪80年代,日本拥有巨额的经常项目盈余,承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广场协议25周年之际,反思这个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相关性的研究过程中,一个顿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东亚各国(地区)经济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腾飞,然而股票市场却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迅猛发展起来的。如果把巾国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的状况及二者的关系与东亚“四小龙”和“四小虎”这些国家(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状况进行时比,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敏 《金融博览》2011,(3):30-3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储蓄率开始逐年上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经常项目顺差连年增加.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在此背景下,伴随日本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大量剩余资金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日本经济极度“繁荣”.形成泡沫经济。但是,“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状态。  相似文献   

6.
不少市场观察人士常将中国楼市目前的发展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楼市崩盘进行比较,其实,中国本轮楼市调整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楼市不同,但与其20世纪70年代楼市下行状况非常类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流动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在90年代初期增长较为缓慢,1998年至2000年增长加速。2001年出现突然的回落,原因在于当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发生了近2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同步下滑现象。美国经济从2001年3月份起进入衰退;受美国经济影响,欧盟15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本来就疲软的日本经济更加低迷;  相似文献   

8.
成家军 《中国金融》2007,(18):55-56
20世纪3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误与股市崩溃的教训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泡沫的破灭在导致美国股市崩溃的同时,也将美国和世界经济带入衰退。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十年,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股市从1924年底开始上升,1929年9月份到达崩溃前的最高点,实际上真正开始大幅上升则是始于1926年。  相似文献   

9.
《金融队伍建设》2012,(3):70-71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涌现出了多位文韬武略的将帅。然而,在他们当中,享有“军事家”称号的仅有36人,究竟谁有资格能成为军事家呢? 两次审议确认名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军委两次审议确认了36位军事家的名单,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下,有关部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  相似文献   

10.
于增彪 《新理财》2006,(3):63-63
这真是一个贴标签的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我国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国防等所有领域,无论何事何物(如理念、政策、措施和行动等),只要贴上“改革”的标签,便可大行其道,而对这些带有“改革”标签的事物的拒绝或反对则被斥之为保守和落后。这是因为“改革”使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又积极的变化,使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日本泡沫经济的金融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日本泡沫经济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集中体现在股价和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涨。1983,日经平均股价只有8800日元,1985年9月的平均股价为12755日元。此后,日经平均价格开始飙升至1987年10月的26600日元,直至198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38915日元的顶峰,约为1983年的4.4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东证一部上市股票市值与GDP的比值约为0.5,但是到1989年则高达1.31。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西德、英国的市盈率大致是10~15倍,一般认为不会超过20倍,而日本在1987年前后市盈率高达60倍,足见其经济泡沫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一、主要国际货币境内外循环流动的经验借鉴(一)美元国际循环机制及启示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为美元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一战期间,在众多国家放弃金本位制的同时,美国决定恢复金本位制以扶植和加强美元的国际地位。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输出美元,更凭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起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多边经济体制,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70年代,“特里芬两难”造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美元与黄金脱钩,进入“美元本位制”的牙买加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一直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为美元国际地位的巩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交易成本:外资独资化倾向的动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静 《中国外资》2006,(9):14-16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即“三资企业”的组织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新特点与发展趋势。从外商投资的股权结构变换来看,这三种方式所占的比重出现了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建立合资企业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逐步替代合资企业,日益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后,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将计划经济列车的方向盘转到了商业社会的方向。”财经作家吴晓波如此形容王石、李东生、柳传志等企业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公司元年”的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第二批“小人物”开始出现在中国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区域,他们白手起家,赤手空拳地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东莞某厨卫产品的董事长张铭(应采访对象要求,采用化名)便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机遇源于台湾地区产业升级带来的OEM(贴牌生产)向祖国大陆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和80年代经济萧条后,美国经济迎来了新的繁荣。在整个九十年代,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美国社会讨论最为广泛的话题,“新经济”鼓吹者宣称经济周期就此消失,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将一直高速增长下去,自由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进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经济的巨轮已然驶离计划经济的领海,但尚未进入市场经济的海域。准确地说,国内经济正高速颠簸在体制转换的、过渡性的“公海”之中。在调控监管方面,老的方式已日渐式微,新的手段却尚未成型。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间的竞争主要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同时各国在开展激烈竞争的同时又趋向合作和协调,无国界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统一的国际市场正在形成.1997年12月31日,全球金融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就包括有关“所有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这对保险市场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印度银行业的改革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印度经济日渐步人正轨。在这一过程中,理性的银行业改革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印度银行业的改革及对经济的支持路径,探讨了几点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其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方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学者开始研究日美公司在绩效上出现差距的原因并最终认定,这种差异源白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上的差异。美国的理性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形成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宝洁公司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以来,产品经理制逐渐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应用和推广,并且取得了显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金融产品种类的日益增多和规划的不断扩大,一些国外银行发现,原有的业务部门已经难以对日趋庞大复杂的产品体系中的每一项产品和产品线都给予应有足够的管理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