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06年度,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有的一些重大的深层缺陷并未得到明显改进。在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等方面,已粗具规模,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仍存在研究力量地域分布失衡、部分期刊作者面较窄、国际学术交流“赤字”严重等问题。在研究进展方面,研究领域稳步拓展,多元化趋势明显,开始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学术大国应有的广度与气度。具体的成绩与问题则是:理论研究向多维度拓展并开始探索中国理论或学派的生成,但力度与深度均嫌不够;经验研究虽紧紧抓住了服务于中国外交这个核心,但缺点是诠释有余,反思不足。在学术创新与批评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创新疲软、批评乏力,这正在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最大因素。为改变以上状况,必须在学科平台、科研体制、人才培养和研究议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调整,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提供一个更加厚重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卢凌宇  林敏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3):74-102,158,159
外交决策分析旨在通过对决策者言语和行为的分析来研究政府对外决策的过程和政策输出。它既不是国际关系学的具体问题领域,也不是它的方法论,而是一个成长中的范式。从本体论上看,外交决策分析把国家关系设定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假定个人是国际关系的起点,把人置于国际关系的中心,从而克服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人的忽视和同质化处理。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外交决策分析批判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推崇科斯式实在论,强调理论的目的在于解释以及理论的前提必须真实,从而让历史回归国际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外交决策分析鼓励跨层次分析,通过对外交决策精英尤其是政治领袖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语和行为,来归纳和检验各层次变量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实现理论整合。尽管前途远大,但外交决策分析在国际关系学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其发展严重受制于高昂的研究成本、学者们历史学训练的缺乏、主流学派的打压以及普遍的工具主义信念等因素。外交决策分析既符合中国的学术文化传统,又是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普遍的研究偏好,因此是发展国际关系学中国特色或中国学派的最优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投稿指南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1):156-157
<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关系学学术月刊,旨在发现和发表最具学术创新性的中文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促进国际关系知识增长和中国国际关系学科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关系学学术月刊,旨在发现和发表最具学术创新性的中文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促进国际关系知识增长和中国国际关系学科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外交与外交学"、"外交与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与对外政策"、"对外政策与对外战略"、"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这几组重要概念做出辨析,以期对我国外交学学科发展稍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关系学学术月刊,旨在发现和发表最具学术创新性的中文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促进国际关系知识增长和中国国际关系学科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关系学学术月刊,旨在发现和发表最具学术创新性的中文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促进国际关系知识增长和中国国际关系学科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辩论"作为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部分事实以及叙述方式,它大体建构了五次大辩论的学科"正统自我意象"。这一正统自我意象具有概观、简易和快捷的优势,使得学科对外呈现出一种知识整体性和独立性,但是,它也造成了学科历史的一些失实与扭曲、美国国际关系学的知识中心感和知识傲慢、学科历史的碎化感、当下主义的"辉格式的历史"的流行、现实或潜在的学科实践冲突等知识缺陷和学术实践缺陷。基于此,大辩论式的学科历史必须予以修正乃至超越。对于大辩论式学科历史的修正需要反思"虚假的第一次大辩论"、重新发现大辩论所掩盖的其他知识贡献、转变大辩论的"战斗"意象为"辩论与对话并存"的友好意象、借助范式概念建构一个相对连贯的进步的学科历史;对于大辩论式学科历史的超越需要基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及其共同体的命运"的问题意识来展开国际关系思想体系内部的代际知识演进及其彼此间的对话关系,使国际关系学科历史由"理论间的辩论史"走向"问题意识-思想体系的对话史"。  相似文献   

9.
2015年1月12日,以"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4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会并作了关于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报告。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汪文斌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做了学会2014年工作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美国和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做了较多的论述,而对现在兴起的德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关注还不够。作者利用相关的学术文献,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国际政治研究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德国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第一部分概述了政治行为分析的三种逻辑,其中交往行为逻辑的概念是德国国际关系学的独特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国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交往行动;第三部分对交往行为理论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对这种理论的潜在价值给予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作者凭借史料,并参考、评价和补充既有学术史研究成果,对民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学进行回溯。作者首先聚焦学术著作、教材和大学课程设置,认为民国时期国际关系学形成于国际关系史学和国际法学的基础之上、并逐渐朝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演进,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其次,文章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期刊发表外交论文情况,以《外交月报》与《外交评论》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了民国学者在外敌压境下,放眼国际形势、关注国际格局、思考中国问题,在舆论界发出学术界的声音,尝试以智识指导舆论。国际关系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在百年炮火之下,国人眼界逐步放宽,学界亦秉持务实的精神,为实现中国之自由与平等,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从了解世界到救亡图存,在西学与中学交汇、政治与公众之间寻求自身的平衡点。百年前的未竟之学,要求我们对整个国际关系加以深入的研究,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国际关系学。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在对中国外交教学过程中的缺失与不足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在外交教学的内容上,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存在着中国意识相对薄弱、全球意识相对不足,学术理论体系与政策话语体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区分,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外交思想史还尚未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不足等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外交教学存在着中国外交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结合程度不够,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结合程度也不高等问题。教学界仍主要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对理论分析工具和案例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教学宗旨上,当代中国外交教学还比较缺欠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策辩护与政策反思的矛盾。笔者认为,在外交决策的教学中引入心理学、开设比较外交学课程、建设外交学理论课程、加强对先秦和民国外交史研究的课程、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等措施是完善当代中国外交教学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发展迅速,方法论意识明显增强,规范的学术文章日益增多。但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并写出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仍是许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深感困惑的一大难题。2008年4月14日,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办的"国际政治青年论坛"讲座中,以"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为题,通过剖析若干篇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的学术论文,向与会者清晰地展示了这些论文的研究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我们将其核心内容整理成文发表,冀望读者能获得一些教益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基础上促进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之间的沟通是中国问题研究的一个前沿切入点。这两个学科门类的“联姻”既是新的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法研究自我提升、“与时俱进”的机会;在中国和平发展、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特殊视野下,它还是应对重大外交与国际战略难题的需要,是推动以人为本、社会为基的理论转型的必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化时代进步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主流国际法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抑制国家的专制、尊重个人的权利以及在国际社会形成批评和抵制霸权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全球宗教复兴和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使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看法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颠覆性"常常被用来形容宗教对当前国际关系的挑战。宗教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虽然日益显著,但其作为各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中的次要因素,既无法撼动国家在当前国际体制中"制定规则"的支配地位,也难以作为"重建"国际关系学的要素。作者最后讨论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对中国的影响、宗教作为中国国际形象建构因素以及中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发展迅速,方法论意识明显增强,规范的学术文章日益增多。但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并写出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仍是许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深感困惑的一大难题。2008年4月14日,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办的"国际政治青年论坛"讲座中,以"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为题,通过剖析若干篇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的学术论文,向与会者清晰地展示了这些论文的研究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我们将其核心内容整理成文发表,冀望读者能获得一些教益与启发。  相似文献   

17.
孙璐 《改革与开放》2012,(24):142+167
冷战的结束,伴随着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的大发展,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开始了“大繁荣”,本文首先将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特色作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背景;其次,将问题领域的交融作为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跨学科研究的直接动力.这种跨学科研究动摇了以分科为主导的科学体系,但同时又在进行新的分化.传播媒介与国际关系中的种种变量融合的越来越紧密,使得跨越传播学和国际关系的跨学科问题领域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始终以促进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学习、研究和交流,助力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并且把帮助支持本学科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连续举办年度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自2006年以来,学会已分别与全国知名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与学术期刊编辑部等多方合作举办了16届博士生论坛,得到众多国际关系领域专家和学子的积极响应,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该如何发展与提升 ?如何为处于战略机遇期内的中国外交服务 ?日前 ,一场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东方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讨会 12月 5日在沪举行。来自北京、上  相似文献   

20.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呈现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特点与学术传统。如同国际关系学科一样,美国学派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英国学派则处于半边缘状态。笔者首先分别界定英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然后从知识传统、方法论、议题设置等维度诠释二者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从历史背景、学术传统以及学术训练等方面解释英美学派间的差异,并且考察英美学派间目前的交流状态及其对话的必要。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由方法论所确定的,而是由共同的研究主题以及核心概念所界定,因而英美学派有必要进行切实的对话以构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国际政治经济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