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络新词有其自身的构词方式,同时网络新词的产生又往往依赖于人们熟知的词汇,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赋予旧词以新意,这一过程无不体现着人类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的新词反映了英语以及英语使用者生活中的发展变化.英语新词的引介与翻译,对促进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新闻英语新词的构成特点及其翻译,对英语新词在汉语中的翻译和定名原则会有所助益.英语新词的翻译应该以译意方式为主,译名应该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  相似文献   

3.
依据Banczerowski和Parkard关于词汇化的理论,对1998年至2007年出现的部分英汉新词进行了词汇化程度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英语新词词汇化的程度要高于汉语。其主要原因有三个:1.英语新词的构成倾向于综合型表达,汉语新词的构成倾向于分析型表达。2.英汉语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英语是综合性语言,形态丰富,构词以派生为主。汉语是分析性语言,没有形态,构词以复合为主。3.英汉语在文字学上存在根本的差异。英语是拼音文字,为形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汉语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所占据的空间没有差异,不具备形态发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英语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其中经济类英语新词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基于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经济类新词的构词方式、隐喻机制以及功能,试图为理解该类词汇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词的构成通常依赖人们熟悉的词汇,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彰显出旧事物与新事物的相似点,赋旧词以新义,其间无一不体现隐喻思维的机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为指导,以中英网络新词为载体,分析了隐喻在中英网络新词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提出隐喻的研究对掌握词汇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又是最重要的要素。它不仅数量多,而且最活跃。它随历史的演变,外界的接触及其它语言的影响而不断地产生新词。在词汇之中,派生词又占绝对优势,因此怎样去构成新词也就成为语言体系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研究语言中合成称名构词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分词方法无法识别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普通新词,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规则与统计相结合的分词方法。针对新词不同的构词模式特点,利用语言学的知识把新词识别问题分类细化,将单字串模式的新词和后缀串模式的新词作为本文的主要识别对象。对于单字串模式的候选新词,在使用内部词概率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候选新词的内部紧密结合度以及上下文环境依赖程度等特征信息,采用平均互信息和左右邻接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别;对于后缀模式的候选新词,通过大规模语料训练得到的噪声尾词典进行噪声串的过滤得到新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合成空间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了比喻虚拟空间的建构方式及语用功能,认为其构成方式主要有:倒置法、置换法、组合法、融合法、梯级含义缩放法等。比喻虚拟空间的合成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方式,具有扩展思维空间、扩大比喻关系的选择、创造范围、劝慰、委婉、点化、述理、强调、幽默等认知语甩功能。比喻虚拟空间的建构兼具积极、消极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基本词是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是其三个重要特征。我们利用《汉语大词典》作为语料库,从中整理出3万宋代新词。在新词中,利用词的构词能力并辅助以语义的广泛性、词使用的全民性和稳定性,对宋代的基本词进行了探讨,并对宋代基本词的特征进行了概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逆构法反映了英语词汇的灵活性,它不但构词方便,而且词义明确,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原词推导出逆生词的语义。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有大量的逆构词成为了英语核心词汇的一部分。现在,在有些场合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采用逆构法来创造新词,逆构法已经成为创造新词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同形异义缩略语借语言中固有的词语形式来表达新的语义内容。与隐喻一样,同形异义缩略也是产生新词语的方式。但同形异义缩略语与语言中的已知同形词语只是音同形同,语义上并无联系,非已知同形词语跨概念域映射的结果。同形异义缩略语紧密依附原语,能保持原语的隐喻义,也可能在原语的基础上叉衍生出新的隐喻义。因此,同形异义缩略语与隐喻之间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得语言符号指向整个语义范畴,而且通过隐喻和转喻进行扩展后的整个语义范畴本身就保留了隐喻和转喻的特征,未被句意选择而被携带进话题的义项通过与句意选择的义项的范畴错置而形成隐喻,隐喻形成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对语言符号线性原理的承诺使得任意性和线性共同作用,从本质上规定了隐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从整合理论看人体量词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汉语中量词的隐喻现象还没有引起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汉语中人体量词与名词结合时产生的隐喻意义,并借用福科尼尔和特纳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人体部位量词隐喻的理解过程和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语法隐喻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段,是表现诗歌意义和意境的有效方法。对比分析唐诗《登黄鹤楼》的原诗和其两种版本英译文语法隐喻手段,表明在语法隐喻理论指导下,译者能更好地解读原诗的隐喻,能更好地译出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导致汉英语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差异很大。莫言作品《生死疲劳》中的出现的“蓝”并不完全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对“蓝”的认知。作品中“蓝”所隐喻的“贵族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精神”与英语中“蓝”的隐喻意义吻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蓝”隐喻意义的分析,能让中西方读者更好地领略该作品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6.
名词作临时物量词除了"计量"的功能,还具备丰富的语用修辞效果。名词作临时物量词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方位隐喻概念之中,并通过概念合成理论中的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把语言与认知过程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语言语境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语境和词汇意义是紧密联系的,语言语境影响着词汇意义,词汇意义的确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语境。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语言语境来教授词汇,并培养学生在语言语境中学习词汇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能力和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语义的扩展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然而,从先于隐喻的前提来看,作为认知语法基础的象似性并没有成为定论;从后于隐喻的语义扩展机制本身来看,语义隐喻扩展机制也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原型义的假设也使得此理论本身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9.
疾病隐喻中的许多表达方式都是由其他概念域的语言映射而来,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新闻报刊中与疾病相关的隐喻表达方式主要可归纳为战争隐喻、恶魔隐喻和自然灾害隐喻几种。对疾病隐喻表达做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分析,探讨疾病隐喻的认知理据和分布特征,能够为人们认知疾病隐喻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英汉指示代词在语言和意义功能方面存在着差异,英汉互译过程中,不可能形成——对应的关系。译者应注意它们的意义功能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