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罗德 《经济》2014,(10)
正201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全市38个区县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形成了独具重庆特色的"五大功能区"理论。垫江县作为渝东北地区的前沿阵地,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在发展中加强生态涵养和保护、在生态涵养和保护中加快发展,突出抓好六大重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垫江特色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垫江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北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农产品主产县的功能定位要求,也是未来垫江农业的必然选择。垫江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  相似文献   

2.
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需要通过加强地方性立法、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保障体制、健全全员参与的法律机制等措施,强化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陵地区是一个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科教落后等原因,使得该地区乡村发展与生态产业培育仍然十分滞后。本文从分析该地区乡村工业化空间入手,展望了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并提供了相应的乡村生态产业培育思路和对策,以促使本地区乡村发展与生态产业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正重庆市梁平县从2014年至2016年每年拿出5000万元设立环保基金,用于当地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动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这是梁平在发展中加强生态涵养和保护,在生态涵养与保护中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梁平县县委书记蒋宜茂说,该县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之路,在发展绿色经济中收获了"生态红  相似文献   

5.
刘新宇 《新经济》2014,(25):12-15
武隆是渝东南乌江下流的一个山区小县,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七山两水一分田,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穷则思变.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越贫穷越要发展,越贫穷越要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发扬“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市特色产业基地”的武隆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速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裴智 《经济》2014,(7):98-99
正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的重大战略决策,并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市城口县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城口县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确立了目标和方向。城口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功能定位,秉承"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涵养发展、整体转型、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7.
构建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经济地理位置重要,是东部发达地区、集约农业区与西南部落后地区、粗放林牧区的过渡地带。该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却陷入“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怪圈,造成十分突出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乌江、清江、澧水、沅水乃至长江的生态屏障建设,而且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总体进程的推进。本文从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该地区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经济地理位置重要,是东部发达地区、集约农业区与西南部落后地区、粗放林牧区的过渡地带.该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却陷入"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怪圈,造成十分突出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乌江、清江、澧水、沅水乃至长江的生态屏障建设,而且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总体进程的推进.本文从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该地区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分析渝东北环保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基础,提出渝东北发展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经济的视角构建生态税制协调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力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平衡。在生态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成本补偿型生态税收政策和激励型生态税收政策相协调的税收机制,引入生态保险机制。在生态伦理建设中融入生态税收思想,使生态伦理促进生态税制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税收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配合,发挥整体调节功能,有效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渝东梁平地区二元纸工艺的物理特性、制作工艺的分析,探讨传统手工艺的生态文化及其特征。研究指出,传统手工艺是通过对自然材料的感悟与体会所逐步完善的手工技艺,它的形成、发展均体现了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尊重,体现了传统手工艺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进而探讨了在当前"设计的绿色主义"背景下,现代设计向传统手工艺及其造物思想的回归,通过人、造物、自然的共生互融,有效实现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人们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如机械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把生态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生态是无代价的,简单地认为构建生态体系只是投入等等。因此,要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澄清这些误区,使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确立生态中心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的认知能力。同时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河北省生态可持续能力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河北省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河北省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22338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278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69553hm2/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出现了生态赤字,其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弱可持续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生态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态供给增长率小于生态需求增长率,解决生态供需矛盾必须借助经济杠杆,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提高生态供给能力,降低生态需求水平,保持生态供给和生态需求动态均衡,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代表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也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生态理念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先导,生态科技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生态经济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具体模式,生态制度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其生态安全关系着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应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四川省2006~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应用灰色数列模型GM(1,1)对2013~201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算,并应用净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对其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赤字明显且逐年增长,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且其生态安全性还可能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7.
袁丽 《经济论坛》2009,(17):53-55
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税费体系,而我国对于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有关生态税收问题的研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视角,对生态破坏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阐述,建立权衡生态破坏与保护的经济学判析方法,并对税收手段在生态控制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态觉醒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生态环境负效应。生态失落是产生生态环境负效应,导致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生态觉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生态城市则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要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是生态补偿立法及制度建设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生态补偿源于生态学,后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成为经济学、法学上的概念。然而,对何为法学上的生态补偿,众说纷纭,几无定论。对法学上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补偿继受性内容与拓展性内容之间的关系。继受性内容是指对受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治理,拓展性内容是指对生态系统生态服务进行补偿,两者本质相通、目的相同,因此都应成为法学上生态补偿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位于祁连山东段农牧区的天祝县进行了生态承载力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天祝县2008年的生态足迹未超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盈余,生态环境容量尚能承载环境负荷。而对2000---2008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栽力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天祝县生态盈余呈持续下降趋势,表明该区生态可持续性的持续下降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根据该区生态资源状况的基本特征,提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