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孙大飞 《生产力研究》2012,(7):85-87,261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目前在生态环境、社会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如何认识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提出,为认识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导原则和目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既要体现理论上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和生态关系,也要满足这两种关系在实际发生中展开的现实要求。它是理论规定与现实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把生产力当作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人为地将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赋予生产力理论以生态内涵,实现了从工具生产力到生态生产力的转变,并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策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粗放式经济为集约式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力的复合。自然生态生产力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生态理性经济人协同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能力,是生态生产力的主体,这种主体的生产力是"生态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协同治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生产力,是包括多个环节的总和、全程和整体的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个人生产力是社会生态生产力的主体。生态制度约束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核心。生态系统管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基础。生态技术对自然生态物质循化与工业经济物质循环平衡的维护: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系统生产力,并促进其持续稳定地发展。因此,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研究,是农业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生产力理论也成为生态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一块结构基石。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概念描述生产力的系统观,不仅包含了形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了各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它不仅强调各要素本身的特殊作用。而且强调生产力是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的整体特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标准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生产力标准多从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来探讨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研究却明显不足。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需探讨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也符合马克思生产力范畴的基本要义。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就是人的生产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的程度。这要求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价值优先"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实现物质财富生产和生态财富生产的双重统一,反映生产成本核算和生态成本核算的双重统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发展生态文明的先进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不同形态的文明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新形态的文明,它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先进性要求。发展生态文明的先进生产力,就是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然生态是生产力之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自然生态是生产力之母”的依据:(1)生产力的所有实体性要素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2)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速度、规模、结构、布局)都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强力支撑和根本制约;(3)大量反面事例证实,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生产力,必须树立“以生态为本”的天(自然)人观、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物经济,壮大绿色生产力;必须为生态保护营造健全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经济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论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构成、属性及其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经过了原始的刀耕火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逐步经过几大阶段的发展。而今,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发展里程上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科学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向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先进的要求。生态文明中的先进性不仅体现高水平更代表着正确的前进方向。生产力的发展应该顺着生态文明的前进方向,确保自身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和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先进生产力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在领导中国发展经济的历史进程中,顺应世界经济从传统的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选择的正确途径和所设计的与时俱进的方案,是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有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全世界有共同的发展轨道,类似于坐标上的轨迹。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系统简单,劳动工具这一要素可标示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生产力系统复杂,要用多种坐标来标示。以生产力要素为坐标,科技要素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主体为坐标,智力型劳动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结构为坐标,知识经济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功能为坐标,(人与自然)和谐型标志先进生产力。用聚合论分析,生产力的要素、主体、结构三个集大部分相交,接近重合,此三集与生产力功能这个集,有部分相交,但也有不相交之部分,其中有些还相互排斥。科学技术要素和知识经济结构如何实现和谐型功能,将是21世纪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绿色生产力”是制度约束的生产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绿色生产力”与其他形态的生产力相比其根本区别在于约束条件不同。其他形态的生产力主要受“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的限制 ,而绿色生产力主要受制度约束的限制。对“绿色制度约束”的分析表明 ,制度约束是其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一制度要约束必须具有大尺度、大跨度和跨行政区的特点 ,建立这样的制度约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试析生产力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反映,根源于发达的生产力与滞后的生产关系的矛盾。金融危机破坏先进生产力、更新传统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我国生产力与金融危机是"危"而不"险"、"危"中有"机"的关系。应对金融危机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对于传统生产力、落后生产力和对外依存度高的生产力迫切需要治标,治本既要全面发展生产力又要突出发展先进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形成范围及内涵是不同的。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之上的国际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的阶段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力、国际集体力和先进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不论物质生产力发展,还是精神生产力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调整和规范。政策能起到调整和规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在关系及其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就具有了"生产力"的性质。事实上,政策既体现为一种物质生产力,又体现为一种精神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休闲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休闲通过对生产力中的各构成要素产生作用,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倡导科学休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要点是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具体途径:先是工业化战略,继而发展为现代化战略。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毛泽东逐步地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轨道,发动了一系列脱离中国实际的"运动",给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生产力理论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传统生产力更多的内涵和特点,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活动的科技生产力作为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概念不仅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当走在时代的前面。文章在分析了科技生产力演化和概念形成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生产力的内涵、揭示了当代科技生产力的特征,旨在以科技生产力为先导来引导我们建设21世纪的新型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要认清当代先进生产力,首先要解决方法论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先进生产力及其现代特征,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是指那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力,是由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现代价值追求、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的生产力,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20.
信用也是生产力,建设信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信用生产力建设的内容包括:宏观条件建设、技术条件建设、主体信用建设、经济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